垃圾徵費・拆局|臨門「撻Q」真正死因 三年前已揭示端倪

撰文:潘耀昇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醞釀近20年,實施前臨門一腳「撻Q」,政策落實無期,庫存1.7億個指定袋最終要免費派街坊,究竟是市民未準備好,還是官員欠執行力?政界普遍主張向前看,未來一年做好回收減廢,然而汲取失敗教訓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否則如環保署署長所言:「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香港01》整理過去3年垃圾徵費爭議點,政府官員的應對,或許可找到垃圾徵費死因的端倪。

垃圾徵費由一定不延期 到三度押後落實無期

落實垃圾徵費的《2021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2021年8月26日在建制派支持下,獲立法會三讀通過成為法例,原本計劃花兩年時間準備,至2023年年底實施,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2023年1月及4月亦先後表示,有信心年底推行。最終垃圾徵費三度押後,如今落實無期。

第一次宣布押後,是2023年7月10日,因應清潔業界年底人手不足,故押後至2024年4月1日實施,當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明言「一定不會延期」。

第二次宣布押後,是2024年1月19日,政府希望「先行先試」讓各界了解操作和細節,故延至8月1日實施,當時謝展寰說百分百有信心順利推行。

第三次宣布押後,是2024年5月27日,「先行先試」報告陳列種種「負評」和執行困難,政府解釋臨實施前收到很多反對,很多之前沒有討論的問題浮現,暫緩推行屬務實、正確的唯一決定。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亦指:「政府應該有一個路線圖如何推動減廢和回收」。

一、3年前提出種種憂慮 3年後成為死因「新證據」

垃圾徵費臨門一腳「撻Q」,彷彿還原基本步,再討論減廢路線圖,究竟問題出在哪?時光要倒流至2021年8月26日垃圾徵費法例通過之時。

翻查當天已有多個環保團體反映垃圾徵費無實施日期及時間表,其中綠色和平已關注當局欠缺各階段減廢目標,擔心隨時「甩轆」,結果一語成讖。建制派經民聯梁美芬有份創立的環保促進會,當時亦提出一般屋苑及大廈只依賴數套回收箱,未能配合垃圾徵費實施後回收量大增情況,需增設更多回收點,同時要盡快探討家居廚餘的收集配套。

法例通過後4天,物管業界亦提出憂慮希望政府解決。當時物業管理聯會會長李偉宗指,部分單幢樓僅得一名保安員駐守,甚至沒有夜更,難以監管居民亂棄垃圾,擔心清潔工工作量將增加,若找不到物主,最終要法團或管理公司自費清理,住戶「埋單」。

+1

3年後的今天,比對「先行先試」報告收集市民意見,彷彿像坐「時光機」。報告提到,三無大廈清潔工擔憂工作量大增,廚餘收集點的數量和覆蓋率不足,特別是廚餘回收桶不足;亦有人關注收費貴、憂亂拋垃圾增加,不少人不理解按袋收費對減廢的效用。政府引述不同研究、媒體等收集的意見,得出大概七至八成市民反對如期推行垃圾徵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商會早於去年初就垃圾徵費做問卷調查,發現有45%受訪者不了解徵費,29%受訪者只願意每月為垃圾徵費付出最多3元,即平均每日約0.1元。當時有份出席的飲食界代表徐汶緯亦反映垃圾徵費增加成本。這些看法與「先行先試」報告列出的意見類似,包括有商戶認為垃圾收費增加人手成本屬勞民傷財。

3年前提出的種種憂慮,3年後成為垃圾徵費死因的「新證據」,推行政策不能「閉門造車」,如特首李家超所言要多聽反對聲音,緩減負面影響。然而,垃圾徵費三度押後未能落實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於三年間當局有否時刻為政策「把脈」,法例雖已通過,部署執行時,除了聽取環保團體的意見,又有否察覺坊間的憂慮,還是3年後的「先行先試」才發現?

二、回收配套「追落後」 理應早已有跡可尋

「事非經過不知難」——是政府三度押後垃圾徵費的其中一個解釋,形容兩個月「先行先試」過程中看到很多無人討論過的問題,故宣布未來一年加速擴大社區回收網絡,包括廚餘收集點由現時逾1,100個增加一倍等。然而,部分被指不足之處,早於「先行先試」實施前,已有跡可尋。

以廚餘回收為例,截至2024年1月15日,全港有449個智能廚餘回收桶覆蓋約1,000棟樓宇,其中灣仔和油尖旺的公共屋邨,完全無智能廚餘回收桶,預計年底前可增設逾250個。私人屋苑方面,中西區、南區、深水埗和大埔亦未有屋苑成功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全港最少回收桶的是中西區,只有3部,全部位於公共屋邨;最多回收桶的是沙田區,有62部。

值得一提的是,「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2023年12月29日才開始申請,為合資格的大型私人屋苑免費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桶。早已有議員反映問題,其中民建聯梁熙當時已指出廚餘桶太遲設置,部門對廚餘回收過於樂觀,令垃圾徵費配套滯後,質疑為何今年已要實施垃圾收費,同年才陸續設置廚餘桶,認為應在垃圾徵費實施前已準備就緒。

垃圾徵費早於19年前提出,至上屆政府任內獲立法會通過,今屆政府負責落實執行政策,惟多次被議員批評配套不足,欠執行力,而今次三度押後落實垃圾徵費,又被環保團體指欠缺「兩心一力」(信心、決心、執行力)。現屆政府上任時著眼要提高治理水平,提升管治團隊的執行力,要再花努力才能不負所望。

三、官員解說屢惹議 社會討論還原基本步

垃圾徵費引起重大爭議的萌芽點,大概是2023年7月,如副司長卓永興所言,落實日期迫近才有更多市民關注和反對,可能是「人性」。

當局原定7月14日要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垃圾徵費的進展,惟提前7月6日傳出押後消息。環境衛生業界大聯盟翌日(7月7日)「打蛇隨棍上」登報批評年內推行屬天方夜譚,業界人手不足,支持押後,更反問「試問100個市民中,不足5個知道垃圾收費在年底實施這回事。」當政府2023年7月10日宣布第一次押後垃圾徵費後,政界、商界、民間開始熱烈討論,民建聯更發布調查,指3成受訪者不知實施時間促加強宣傳。

不過,社會的討論由配套是否足夠,條件是否成熟,到2023年底發展到質疑垃圾徵費是否應該實施,變相還原基本步,某程度上與官員解說有關。

+3

先有1月17日時任環保署助理署長胡勁欣的「鋸開地拖棍」論,再有1月18日環保署署長徐浩光回應市民疑惑時的金句:「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

事隔幾天,1月20日藝人肥媽更拍片直斥垃圾徵費令天下大亂,「你唔畀人哋用黑膠袋,要人哋買你嗰啲膠袋,咁你同環保直情係背道而行」,肥媽深受師奶歡迎,受眾正是垃圾徵費用家,片段收看次數高達22萬。謝展寰隨後夥拍肥媽拍片澄清,同樣在肥媽的Youtube頻道發布,但收看次數有8萬。

社會對垃圾徵費有疑惑,環保署作為主要推手,情緒化用字如引來反感,或被人感覺責怪市民,對推動政策無補於事,更可能令社會抗拒措施,良好的政策執行力,亦包括避免公關災難。

免費派膠袋政策目標要清晰 汲取教訓才是成功關鍵

垃圾徵費醞釀近20年,經歷四屆政府,實施前臨門一腳「撻Q」,政策落實無期。聽取民意固然是好事,惟後續跟進工作之一,是將1.7億個指定袋庫存,未來半年免費派予公屋住戶,作「宣傳教育減廢回收」用途,翻查當年批出的指定垃圾袋合約金額逾11億元。

「先行先試」計劃免費派膠袋,尚且可以搜集到數據,有助推行時參考,然而全港公屋戶免費派膠袋是否達到政策目的?與政策目標走遠還是走近?有何指標量度免費派發的成效?值得深思。

政界普遍主張向前看,未來一年做好回收減廢,然而汲取失敗教訓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