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沒有港鐵的社區,時光停留在30年前,人、事、物,充滿情懷。走在橫街窄巷,滿是驚喜。跌打醫師是黃飛鴻的徒孫、鐘錶工匠的工具、60年的豆腐石磨…… 故事和人情,俯拾皆是。城市不只是計算和數字,老香港不是在回憶,而是在眼前。我們走得太快,還是土瓜灣步速太慢。趕在重建,港鐵來臨前,為時代留下注腳。塵封的物件與長居的街坊,社區是人和物的結合,不是官方抽空的小區,只在地圖輕輕畫出。拆掉容易,營造難,珍惜眼前,城市為誰而建呢?攝影:馬熙烈撰文:袁智仁
傳統餅店售賣7元的拜神包。老闆說:「這是豆沙餡,舊區多人用來拜神,不要買來吃。」(馬熙烈攝) 裁縫羅先生的樓梯店月租不過1400元,重建後難尋平租舖頭。掛在店內的鏡子鑲在膠模中,土瓜灣昔日亦是生產塑膠製品為主的工業區。(馬熙烈攝) 祥發整表是樓梯舖,老闆的維修鐘錶工具齊全,單是掀開表蓋工具都有兩種,應付不同款式的表。老闆如大廈保安,熟識每位老街坊。(馬熙烈攝) 扎着頭髮的Singh是印度的錫克教徒。他住在土瓜灣4年,貪其方便,很多鄉里住在附近,重建來臨,卻沒有想過何去何從。(馬熙烈攝) 貴記豆腐開店50多年,婆婆已過90高齡。她說:「市區豆腐店的數目少過一對手的手指。」豆腐用石磨製作,而維修石磨老師傅就在附近崇志街開工場。(馬熙烈攝) 報紙檔售賣老式雜誌,便利店都找不到。報販姐姐兼職執紙皮,其時街坊會自動幫手看檔。她擔心重建後春田街的回收店被迫結業,執紙皮收入也受影響。(馬熙烈攝) 財記夫妻檔,售賣舊式的雜貨,包括︰臭丸家常用品。(馬熙烈攝) 庇利街的舊式士多,售賣舊式零食,街坊愛在此談天看士多貓。(馬熙烈攝) 黃俊師傅,黃飛鴻的徒孫,有百多種藥方對症下藥,擔心重建後的安置問題。(馬熙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