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專訪|嘆中央送大禮變相「養懶」港人 揭有行業救唔返?
本港經濟下行是不爭事實,但有壓力才有動力,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行政會議前召集人陳智思接受《香港01》專訪稱,過去20年本港享盡內地經濟騰飛及自由行「送大禮」的天時地利,令賺錢變得非常容易,直言:「其實變相養懶咗我哋!」
懶的結果是忘記如何加強競爭力,而香港今日所面對的難關與大範圍衝擊,其實正好逼使大家認真思考,如何可以走下去。目前本港各行各業雖不景氣,但陳智思認為要抽絲剝繭,分辨屬周期性還是結構性問題,才能對症下藥。而對於坊間指地產不敗神話即將破滅,他就預料樓市住居雖在浮沉之間,但仍有剛需,反之工商舖市場,他就擔憂「未必係短期影響!」
香港,這個曾經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城市,近年面臨著百年難得一見的困局。疫後經濟復甦未如預期,金融市場正「吊鹽水」,本地零售餐飲業亦受北上潮衝擊。陳智思坦言,各行各業目前遇到不同難關,但要解困,首要分辨屬周期性還是結構性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金融市場屬周期性調整
先說本港經濟「重鎮」金融業。環球經濟差,香港股市下跌,市場上經歷一浪接一浪「壓力測試」。不過,陳智思認為,金融市場復甦未如預期,只屬於周期性的調整,「我好有信心,國際金融中心喺我有生之年,絕對都係我哋優勢!」而香港最大優勢,是國家的窗口,為國家增值。「呢個仍然係香港最大角色,無可取代。香港背景始終係有好嘅法律基礎,資金流通性,同美元掛勾,所有配套我哋都有,而且更加近國際市場,離岸集資功能上,香港一定佔優。」
金融業依附實體經濟,為其輸血、造血,中港經濟面對周期性循環,雖然要捱,但捱過自然有出路,「我唔信中國經濟長遠都唔會好。佢一定會向上,佢好,香港自然會一齊好。」
港人北上 由怕地溝油變「貪新鮮」
「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好」在過去一段長時間得到印證,可惜並不適用於所有行業。
陳智思坦言,無法說服大家香港每個行業只如金融般,僅是遇上周期性問題。當中餐飲、零售等行業,他會歸類為遇上了結構性問題,部分或許難救。「坦白講,十幾年前上去內地食嘢,啲人會問有無地溝油架?依家啲人上去食嘢,會話上面食比較新鮮。另一個行業係零售,啲人好多轉做淘寶,平靚正,呢啲變化,全部都係一個結構性大嘅衝擊。」
那麼,過往無往而不利、深入本港經濟骨髓的地產行業呢?陳智思回應,就樓市住屋上,他估計仍屬周期性下行,會浮沉一陣子,「我唔係經濟學家,但住屋仲有好大剛需,只係經濟唔好,大家無信心就唔想入市。香港喺一個13億人口國家當中,好多人仲好嚮往去香港落地生根,所以我唔係太擔心。」
而他較為看淡的,反而是工商舖市道。「呢個係唔係一個結構性問題,真係一個Big Question(很大的疑問)。依家好多人唔會入舖買嘢,咁仲係咪要開咁多舖、係咪仲要有地呢?呢個未必係短期影響。」
單靠內地「養懶咗」 籲重新適應汰弱留強法則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政商界一直掛在口邊的至理名言。陳智思坦言,過去20年,香港享盡內地經濟騰飛及自由行「送大禮」的天時地利,成功來得太容易,集中在內地市場已有賺不完的錢,賺到大家都已經忘記如何加強競爭。
時至今日,內地市場轉差,香港已不被允許「食老本」,或許正是一個契機讓大家面對現實,重新上路,適應汰弱留強的叢林法則。「我哋以前的確係急功近利,無單靠內地市場就得,變相養懶咗我哋,我自己都係。但我又覺得唔可以怪大家,以前(內地生意)太好做喇,啲人點會浪費時間,去攻其他市場呢?」
出身泰國著名華僑家族的陳智思憶述道,早於2007年他曾跟隨時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一團24人到中東沙特阿拉伯、杜拜等地考察,去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同樣率團到中東各地,意欲開拓商機。他指,中間十多年間,若要問港府再有做過甚麼,他帶點自嘲舉手承擔責任:「我可以答你,係乜嘢都無。」
其續指,「我哋成日話自己係做超級聯繫人,其實無做好過自己角色,呢個名只係講嚟氹自己。你諗下,我哋咁耐以嚟,聯繫內地咋。要打入嗰啲國家(中東),你以為真係咁易做?嗰啲係要投放時間、打好關係先會有成果嘅嘢,唔係我哋開門,人哋就一定要嚟,佢哋都有選擇權架嘛。」
出門做生意最忌「大香港」心態
但現時才出外找生意,遠水豈能救近火?但在陳智思角度,香港願意向不同的新市場敲門,「遲到,好過無到」。不過,他籲現今出門在外做生意,最忌有「大香港」心態。「我諗好多時,香港人始終仲有個心態,覺得東盟國家,好似印尼、菲律賓,一定係落後。但講真,我識得有啲人嘅接觸點,只限於屋企嘅菲傭同印傭,咁唔代表佢認識,亦無去真正了解人哋國家到底有幾多機遇。」
他又指,如果大家將心態擺正,以尊重及平常心出外營商,可以說無往而不利。但若仍以超然的態度,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則恐怕難走得久遠。「希望大家唔好,好似以前我哋睇小深圳咁,認為人哋只係賣平貨、無前途。人哋今日都係賣平貨,但好過我哋,你話死未?唔好忘記,其實大家都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