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及單身人士房策近空白 專家倡大推居屋 學者直呼問題在稅制

撰文:許世豪 黃文琪
出版:更新:

樓市疲弱,發展商頻頻劈價賣樓,令樓價跌勢加劇,近兩年已跌逾兩成,中原地產發表報告指出,目前樓市陷入2003年沙士後最長跌浪,但是否意味著承擔能力較弱的年輕一代容易「上車」成為業主?

非也,樓價仍高,且在政府青年房屋政策幾乎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青年置業繼續困難,收入長年追不上樓價升幅,未婚青年「捱到」老年仍未夠分上公屋。為解決青年房屋問題,有專家認為,政府應效仿新加坡組屋政策,大推居屋,但亦有學者指,香港房屋政策的癥結在於稅制,直言「香港房屋問題不是解決,而是取捨。政府冇人夠膽拍板,如何改頭換面?」

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加上高息環境,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樓價已由2021年9月時的高位,下跌逾兩成。雖然如此,要「上車」成為業主,並非易事。據機構Demographia6月公布「國際樓價負擔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報告」顯示,香港續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的榜首,樓價對收入比率為16.7倍,即一個家庭不吃不喝16.7年才能在港置業。

樓價增幅遠超年輕人收入升幅

本港樓價昂貴,「上車」難不是秘密,年輕人「安居」愈來愈少見。據統計處數據,35歲以下年輕人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跌至2019年的7.6%,而首次置業人士的平均年齡於2019年時已推遲至44歲。

青年置業困難,皆因承擔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收入長年追不上樓價升幅。資料顯示,2003年至2023年的20年期間,香港樓價增幅高達4.48倍,遠超年輕人收入中位數的升幅。

以較偏遠的「上車盤」天水圍嘉湖山莊兩房、約400呎的上車盤為例,樓價回落不少,但平均呎價8,000元仍相當於25至34歲港人月入中位數的四成,而約20年前、2003年其呎價約2,000元佔收入的比例僅約兩成。

資料顯示,2003年至2023年的20年期間,香港樓價增幅高達4.48倍,遠超年輕人收入中位數的升幅。(資料圖片)

針對青年房屋政策幾乎空白 青年宿舍僧多粥少

樓價堅離地,遠超一般打工仔可負擔水平,然則想安居樂業的年青人,假如將目標轉向由政府提供的「福利」上,又是否一條出路?

本港約132萬名青年,但翻查資料,撇除公屋及居屋,以至租金減稅等「大路」政策,政府涵蓋青年的房屋政策主要有兩項。一項是青年宿舍,旨在解決青年住房需要,而非「置業難」問題。儘管如此,仍是杯水車薪,現計劃下政府全資興建的青年宿舍項目有7個,僅有3,428個宿位。

另一項是「港人首次置業計劃」,除了市建局首兩個已推售的港人首次置業項目,即煥然懿居第一和第二座,以及煥然懿居第三座,港府正推展另外4個首置項目,合共提供超過5800個單位。同時亦設有入息及資產限制,參考1期的要求,一人申請者每月入息需介乎31,000至40,300元,資產上限是955,500萬元。一來,單位數位依舊杯水車薪,二來項目是按市價的七至八折出售,「折扣」力度並不大,三來,該計劃的對象是針對未曾擁有物業的香港市民,嚴格而言非專屬青年。

青年房屋政策幾乎空白同時,未婚群體人數亦日漸龐大,針對「單身」住屋需求的政策,更是乏善可陳。(資料圖片)

單身青年「捱到」老年仍未夠分上公屋

青年房屋政策幾乎空白同時,未婚群體人數亦日漸龐大,針對「單身」住屋需求的政策,更是乏善可陳。政府統計處最新公佈的人口調查指,至2023年底本港約753萬人,初婚年齡中位數再延後到男性32.5歲、女性30.9歲,而在25至64歲人口中,有121萬人從未結婚,人數為近三年最多。

未婚群體同樣有住屋需求,當中收入較低者亦需要公營房屋。然而,雖說本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下跌至5.5年,但公屋輪候計分制度對非長者的單身人士極為不利。據房委會的資料,單身人士獲分配公屋最少要446分。按「配額及計分制」,假如一到18歲合資格便申請公屋,之後一直保持單身,每年獲9分,並在45歲獲得一次性分數60分,直至成為58歲的長者仍未能達到446分的最低門檻,輪候時間遠超30年。

事實上,公屋每單位平均的居住人數過往也相應下跌,由2006年平均3.1人,降至2023的2.6人。由於單身人士日漸趨升,不難推算將來會有更多單人人士申請公屋。

專家:以置業為主導 應大推居屋

對於年輕人應否輪候公屋,政府應出台什麼針對性的房屋政策,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席主管葉文祺表示,不鼓勵年輕人輪候公屋,認為當務之急是提高港人置業率,加大居屋供應。

他解釋,本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下跌至5.5年,公營房屋供應充足,預計公屋輪候時間會繼續縮短,可能到2026年、2027年會跌至4.5年,目前是改變的契機,「土地政策改革不能立竿見影,現時將公屋資源撥去居屋,5年之後才會有改變,屆時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和私樓的比例為4:3:3.,有助提高置業率。」

葉文祺續指,提高置業率可以穩定社會,同時買樓屬於「強制儲蓄」,幫年輕人存錢,「當有資金需求時,房屋作為資產可以再賣出去。」

為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葉文祺認為可參考新加坡的房屋模式。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提供大量可負擔房屋,這些組屋可租可買,相當於香港的資助房屋,「新加坡組屋九成出售、一成出租,香港是七成出租、三成出售,居屋資源遠遠不足。」目前,新加坡接近八成的公民居住在組屋。

學者:香港房屋問題非解決 而是取捨

不過,經常穿梭星港兩地的經濟學者曾淵滄認為,香港房屋問題癥結在於香港的稅制,長期以來,香港的收入主要倚重「地稅」(即賣地收入、土地印花稅及差餉地租等)。假如要效仿新加坡,就要與新加坡一樣推行消費稅(新加坡消費稅佔總政府收入約兩成),或提高企業利得稅及個人薪俸稅,彌補地價收入,「香港房屋問題不是解決,而是取捨,究竟係交地稅,還是消費稅?要達到全民共識,政府冇人夠膽拍板,如何改頭換面?」

此外,新加坡組屋是市價的三至四折,而香港居屋是市價的六至七折,曾淵滄指,香港建築成本遠高於新加坡,要降低居屋售價,或需增聘外勞。他解釋,新加坡有過百萬名外勞,建築成本低,所以香港居屋價格無法低過新加坡組屋,「香港起樓價錢係新加坡的十倍,睇返而家香港輸入外勞,啲工會都嘈,薪酬要達到行業中位數,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房屋問題從不在於土地供應是否充足

曾淵滄又指,一旦政府大建居屋,私樓價格會隨之下跌,私宅業主將首當其衝,所以仿效新加坡模式並不容易,「假如要效仿新加坡租屋模式,首先要將舊的私人樓宇淘汰,集中高奢私樓市場」。

談到港人置業難問題,他指,現時香港樓價下跌只是週期性問題,「就算跌市,買唔起樓的人始終買唔起樓,經濟好時,樓價上升,港人資產增值」,凡事有利有弊。

曾淵滄強調,香港房屋問題從來不在於土地供應是否充足,「政府推多啲土地,推冧樓價,又會好多人破產,之後又唔敢再推地,永遠無限Loop(循環),但政府咩都做唔到,只會依賴美國減息」。因此,有良策以外,更需要一個具長遠目光及執行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