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排公屋等於躺平? 拆穿數據假象 還原「早抽早享受」心態

撰文:許世豪 黃文琪
出版:更新:

置業是大部分港人終其一生的夢想,但本港私樓樓價及租金高昂,不少有「仆心仆命」賺錢「上車」或「捱貴租」,倘若申請到租金低廉的公屋,人生似乎少了一大煩惱。有年輕人踏入18歲便一早申請公屋,揚言「早抽早享受」!

據房屋局2022年統計調查結果,30歲以下單身人士,申請一人公屋的人數為3.86萬宗,逾半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社會似乎對「3.8萬」這數字感到驚訝,多名官員及議員出言提醒,年輕人排公屋屬「躺平」。然則,「3.8萬」算多還是少?又是否意味著高學歷後生「躺平」?《香港01》拆解「3.8萬」背後的迷思,有學者更直言,現有的房屋政策導致公屋成為年輕人最佳選擇,當買私樓等同「永續」交稅時,年青人排公屋屬無可厚非。

Joe笑言,成年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買六合彩及「抽公屋」。(資料圖片,非當事人)

「成年後首要做嘅事就係買六合彩同抽公屋!」Joe(化名)今年22歲,剛剛大學畢業,有一份正職,閒時亦有投資,月入大約3萬元,超過一人公屋申請入息上限﹙12,940元﹚,但當他踏入18歲、剛中六畢業時,父母就要求他申請公屋。

Joe現時與家人一齊居住私樓,家境不錯,「抽公屋」對他而言,只是為日後生活留多一個出路,而且當初聽聞申請簡單,且可以有「特殊方法」避開入息及資產審查,因此一試,「早抽早享受,填張表就可以申請幾簡單!」

排公屋者︰香港生活無可能「躺平」

據房屋局2022年統計調查結果,30歲以下單身人士,申請一人公屋的人數為3.86萬宗,當中52%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24%具專上學歷。相信,Joe也包括在內「3.8萬」之列。

不過,社會似乎對「3.8萬」這數字感到驚訝,多名官員及議員提醒,這種做法屬「躺平」,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指知道有年輕人為公屋刻意令收入符合資產審查,奉勸年輕人「唔應該咁諗」,要追求夢想;房屋局長何永賢就認為年青人排公屋是「扭曲咗人生」;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稱為公屋「職都唔升」雖然是少數,但指出「心態一定係唔啱。」

最新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亦「加把口」,稱社會上常聽聞有大學生未畢業就申請公屋,「以能夠入住公屋視作人生一項重大成就」,他形容這樣的人「冇志氣」,一個連大學生也想入住公屋的社會,是不會有美好前途。

年紀輕輕,申請公屋,不怕如政府或施永青所指是「躺平」、「冇志氣」嗎?Joe 反問︰「香港生活根本無可能躺平,萬三蚊﹙按︰一人公屋申請入息上限﹚點夠使?」

李家超指知道有年輕人為公屋刻意令收入符合資產審查,奉勸年輕人「唔應該咁諗」(政府新聞處)

大專學歷年青人申請公屋佔比極少

只不過,輪候到公屋的非長者1人申請的平均年齡為47至52歲,換言之如果年輕人年滿18歲就輪候公屋,平均須等候最少29年。然則,究竟有多少人願意花上近三十年的時光,去等待政府分配這一磚一瓦?近4萬宗申請,算多還是少?是否意味著高學歷後生「躺平」?

政府上一次全面人口普查是2016年,翻查當年數據,15至34歲青年人口逾180萬,當中有近五成半擁大專學歷,若果數據無大變化,即意味逾半年青人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因此可以說「3.8萬」年輕申請人士當中,逾半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比例並不誇張。與此同時,「3.8萬」佔總青年人口其實不足2%,有大專學歷的更僅佔整體約1%。

申請門檻低 未必反映「剛性需求」

與此同時,申請公屋調查恐存「漏洞」。《香港01》記者曾致電相關部門以查詢申請過程,發現只需填寫一份表格,當中包括申請人的家庭資料、入息及資產淨值、選擇區域,及聲明承諾會遵守相關政策規定,及所報事項會全部屬實。

以Joe的例子,申請時收入及資產「達標」,到投身社會時已「超標」,又是否列入「3.8萬」之列?他直言,18歲時並沒有任向入息及資產,而4年內當局亦沒有要求他進一步更新其就業及入息等情況,「最近仲收到信,問我排唔排特快。」

更重要的是,這批人之中,多少人真正「劍指」公屋? Joe自言最終目標並非希望獲得公屋,而是想「曲線」獲取綠表資格,「抽公屋好似中獎咁,成數好低,但如果可以抽到綠置居,轉手再賣出就能有成倍收益。」如此看來,Joe年紀不大,如意算盤就已經「打得好響」。

根據房委會資料,申請購買二手居屋或公屋需要符合的資格共有六類,除了公屋住戶、房協住戶、中轉房屋的認可居民、「長者租金津貼計劃」受惠者、房委會《保證書》持有人,以及獲得《綠表資格證明書-衹適用於居屋第二市場計劃》人士。

不過據了解,取得該證明書前,亦需要通過政府的資產審查。因此以Joe目前的情況,最終好大可能不能通過資產審查,排公屋拎「綠表」似乎只是「都市傳說」。

李兆波表示,明白年青人對未來住屋需要的不安,因此才有如此強烈的意欲去申請公屋。(資料圖片)

保障將來住屋 無可厚非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接受《香港01》訪問時就直言,明白年青人對未來住屋需要的不安,因此才有如此強烈的意欲去申請公屋,並非他們「唔上進」,「我覺得唔係,從保障將來住屋呢個角度出發的話,都係無可厚非。」

李兆波指出,現時的社會下非所有學生都「有父幹」,面對住屋問題可以相對無憂無慮;相反,本身屬出身來自公屋或劏房的學生,若果就讀的不是傳統來說較易「賺錢」的學科,如醫科等,年青人或會擔心自己住屋需要,「當年話讀會計、讀business(商科)會賺錢,但呢十幾年已經唔係,廿幾年前我都有學生申請,話啱啱出嚟工作入息可能唔係太高,當有間屋開下派對都好,但依家唔係,真係有住嘅需求。」

再者,單身人士的住屋需求持續。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5至64歲人口中,有121萬人從未結婚,人數為近三年最多。李兆波直言,政府政策缺乏協調,「青年政策就青年政策,但青年政策亦都包括房屋政策。」在政府政策不到位的情況下,香港的年輕人,住房難、置業又難上加難,抽公屋似乎成為狹縫中的一處生機。

買樓等於「永續交稅」

另一方面,李兆波認為,社會亦要思考,目前的「稅務」制度,亦是令更多年青人希望「抽公屋」的主因,直言年輕人已經意識到,在港置業就等於購入一座「稅務機器」,「由置業開始已經要畀印花稅,之後每年仲有俾差餉同地租,房屋變成一個稅務工具,啲人覺得好辛苦。」

假設購入一個價值600萬元的單位,不計律師花費、佣金等其他開支,買家先要支付13.5萬元印花稅。及後單位經估算的應課差餉每月租值是15,000元,一年就是18萬元,每年應繳差餉為9,000元;應繳地租為5,400元,若果政府沒有寬減措施,每年需付1.44萬元。

李兆波指,政府靠「地稅」(即賣地收入、土地印花稅及差餉地租等)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在經濟好時,問題似乎不大,但當現時經濟轉差問題就會浮現,「政府對收入來源係冇清晰藍圖,市道好又派錢,市道唔好又派錢...。」他認為,政府首先要做的, 是審視主要公務員架構等,以減少持續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