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虛幣平台申牌全球十大無影 死線縮手之謎 證監發難定留顏面?

撰文:鄭文玥
出版:更新:

「虛擬」二字聽似鏡花水月,但虛擬資產可變真金白銀,已成共識。港府擬打造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立下強制發牌要求,至本月1日,無牌及未被視為獲牌平台需結束在港業務。但時至「死線」,全球前十大平台均未入局,四間有申請的更在最後半個月內主動撤回,舉動惹來關注。

原因盛傳為證監會禁平台母公司,收內地用戶。有業界人士呻,起初未言明,是慢慢放出監管消息才致「臨時撤退」。不過也有該領域律師直言,證監會好心為不達標平台「保全顏面」,勸自行撤回申請,要求從未改變,部分申請者「心存幻想」一再試探,試圖令證監會降低「底線」。

CoinMarketCap十大加密貨幣現貨交易所排行,OKX、Bybit、Gate.HK、Huobi HK4間均在「死線」前撤回申請。(網頁截圖)

國際平台集體大撤退  傳因禁母企及關聯公司攬內地客

本港推虛擬資產交易平台(VATP)發牌制度,遞交申請熱熱鬧鬧,可惜結果卻慘慘淡淡。截至今年2月底的截止期,共24間公司申請拿牌,但最後一個月內,竟有7間平台接連撤回申請,包括OKX、Bybit、Gate.HK及Huobi HK這十大加密貨幣現貨交易所。最終,不計2家已持牌平台及6家未被當作獲發牌,目前有11間平台「被當作獲發牌」,等待證監進行現場審查,而國際大型平台均無入局。

市場盛傳,這些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撤退的原因為,證監會要求其母公司和其他關聯公司,禁止內地居民使用,不過就未有「撤退」企業出面證實。

偏事有湊巧,僅一周後,最後時刻縮手的,被視為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本月6日突然宣佈,將服務範圍擴至海外華人社區(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以滿足中國僑民以及國際華人社區要求,並開通允許以內地身份證認證選項,無異於開啟中國市場大門,時間選擇也較離港傳聞甚為巧合,也反映內地市場仍具吸引力。

被視為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撤回在港牌照申請1周後,突然公佈允許海外中國用戶註冊。(官網截圖)

律師爆證監會「勸退」不達標平台 「留存顏面不鬧僵」

主攻區塊鏈業務的林余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余沛恒就透露,上述原因「不是唯一的原因」,還涉各種原因,雖不便公開,但佔比其實較「平均」。

他還透露,證監會有主動「勸退」部分規範不好,又或平台設計存問題的交易所離開整改,待其更新後再回歸,而主動撤回申請有助平台「留存顏面,不想鬧那麼僵。」

不過其也表示,今次大量平台撤回申請的原因未有很好反映給公眾,存在不完美。此外,海外集團公司的活動⼀般不在香港監管機構的管轄範圍內,要求平台促使其母公司和其他關聯公司,防⽌內地居民使用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屬「不常見的做法」。

證監會回應查詢時指出,不會評論個別公司的業務決策,將繼續與業界保持密切溝通,在保障投資者和促進市場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一如對證監會持牌中介人的指引所述,其期望持牌實體(包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遵守經營地所有司法管轄區的適用法律及法規,若集團的實體不遵守適用法律及法規,可能影響其持牌實體是否適當人選。

余沛恒律師指,證監會「勸退」部分交易所離開整改,是「留存顏面」。(受訪者提供)

業界死線突「發難」  被指是反復試探證監「底線」不果

至於為何短時間內爆撤回潮,有消息人士向《香港01》透露,證監會負責審批該項業務的人手「很少」,過渡期雖長達1年,但有約11家平台是在今年2月,申請截止日期前才遞請,直言審批人員面對逾20宗申請「壓力非常大」,方導致過渡期將盡,平台「逐漸」知悉申請牌照的具體要求,集體臨時「大撤退」。

另也有業內人士呻證監會突「擺龍門」,稱許多具體監管要求,未在遞請時即講清,「一直慢慢有消息放出」,才致眾平台最後「變卦」。不過,余沛恒就反駁證監會「慢慢放風」新規的說法,他直言「以與證監會多年打交道的經驗,他們過去一年的要求還是比較清晰的,要求沒有改,只是大家幻想他會改。」

余沛恒比喻道,證監會對平台優質安全的標準,好似女生想找「高大上」的老公,不會允許不達標候選者上位,「但也不會阻止不夠資格的人追求」,反是許多平台明知不達標,仍反覆試探「底線」可否鬆動,因而誤以為,是證監會不斷出新規將其「拒之門外」。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表示,對「香港不香了」等消極言論表示反對。(受訪者提供)

吳傑莊駁斥港失吸引力   Bybit明言回歸意願

國際大型平台不入局,原因雖撲朔迷離,各方自有苦楚,但眾平台呈現出「主動」的離去姿態,仍不由令人擔憂,香港吸引力究竟如何?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就直言,平台撤申請後,市場流傳「香港不香了」等消極言論,他本人非常反對,駁斥稱撤回不代表對港無興趣,且在虛擬資產的賽道上「香港門是開的」,也在吸引區內資金合作。本港甚至領先於美國,先批准以太坊現貨ETF,可稱獨特創新,料大型平台整改回歸只是時間問題。

被視為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交易所的Bybit,5月31日「壓線」撤申請引嘩然,Bybit首席營運官Helen Liu今次就回應表態,仍將申請香港牌照作為公司發展路線的一部分( consider reapplying for a license in HK as part of our roadmap),會踐行公司對貢獻港加密貨幣生態的承諾,又稱公司會利用自身的專業與創新力,顯著助推香港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significantly drive Hong Kong and further develop capital markets)。

Bybit首席營運官Helen Liu回應稱,仍將申請香港牌照作為公司發展路線的一部分。(受訪者提供)

申牌每年需費千萬港紙 有心無力恐縮手

有意重返本港拿牌的公司,據悉非只Bybit一間,不過行動就未算雷厲風行。本港目前僅有兩間持牌平台之一Hashkey首席運營官翁曉奇透露,許多平台結束在港業務後,客戶就轉投其麾下,過渡期結束後第一周新用戶增長是平時的260%。他形容撤申請好似「情侶分手」,不會馬上「求復合」,總要冷靜下來「才慢慢發覺前任的好」。

而除卻「想不想」,更需考慮的是「能不能」。撤請與再遞請之間,暫未聽聞有時間間隔的限制,不過Hashkey表示,其早先申牌時,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如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成本顯著下降,但全流程也需花費數千萬港紙。

港持牌平台Hashkey指,目前申牌成本仍需數千萬港元。(資料圖片)

余沛恒律師印證了這一說法,他補充稱,幾千萬的成本並非「一次性」,而是起初就需千萬,實際拿牌後,「每一年還需要這個錢 」,高昂的營運和合規成本,或就令許多平台遲疑卻步。

不過其續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已對虛擬資產場外交易(VA OTC)發牌制度開展諮詢,反應熱烈,考慮到相對較低的營運成本,若擬議VA OTC制度下,獲牌平台可向散戶提供 USDT等穩定幣交易,料撤退申請者可視其為更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