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金融業「戰火」中開放 真為取悅特朗普?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陰霾密布,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對華實施關稅制裁,首批340億美元的關稅清單已生效,又透露不排除會對中國再追加更多關稅。「貿戰」有蔓延之勢,惟中國依舊懶理,繼續金融開放之路,揚言將取消絕大多數的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限制,實現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雖然有外界憂慮此舉或危及國家安全,又言中國只是為取悅美國,但回顧內地近年採取的措施,中國開放大門乃大勢所趨,豈是因為貿戰而開?

發改委與商務部於上月28日,發表最新《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開放22個領域;包括金融、能源、稀土及電網等外商投資市場准入。整份清單中,最觸目的是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壽險公司的外資持股佔比放寬至51%;至2021年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在貿易戰下,中國「大開門戶」步伐不減,原因為何?

啟動「改革開放2.0」

中國開放力度之大,似乎是前所未有。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已宣佈中國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加快金融行業開放進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降低關稅,並放寬汽車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更指出:「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

今次中國開放金融大門,規模可算是史無前例,外界更形容為「改革開放2.0」。有此說法,不難理解,因這次目楆是實現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分析指可能會在「金融行業」、「金融市場」、「資本和金融帳戶」、「對外投融資」、「匯率機制」、「人民幣國際化」等六大領域展開。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撰文指,新時代中國金融在開放過程中,首先要推進金融行業開放,金融市場緊隨其後,同時推進對外投融資和人民幣國際化、擇機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審慎穩妥實施資本和金融帳戶開放和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

目前外資行在中國境內經營受到一定限制。(視覺中國)

學者︰向整個世界開放

但貿易戰「愈演愈烈」,中國市場准入卻「愈開愈大」,即使官媒為措施「洗白」,亦難免受外界質疑,中國開放只為取悅美國。

不難預料,官方一如以往的否認。當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否認中方政策調整,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對特朗普政府作出的妥協,然而今次說法得到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部主任高路易的贊同。他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是中國向整個世界開放,而不是安撫特朗普的舉措。」高路易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華爾街日報》早於去年已經指出,對中國金融改革來說,結束對債務推動增長模式的依賴可能相對簡單;惟更困難亦更危險的是,要廢除為滿足中國巨大借貸需求所建立的「複雜、不透明」金融系統。

事實上,習近平自上台執政以來,已實拖多項的改革措施,將中國金融系統推向「國際化」,嘗試與國外接軌。例如︰人民幣獲納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及A股正式「入摩」,都是近年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顯著成效,出招遠早於「貿易戰」。

中國最快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視覺中國)

有助提升中國金融業競爭力

至於為何說中國金融開放勢在必行?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受訪時提到,高標準的金融開放,為中外金融機構帶來競爭與合作的局面,加速中國市場發展,提高服務質量。他承認,短期內部分小型中資金融機構會面臨壓力,甚至被外資併購,但並不一定是壞事:「我們需要是這樣的發展環境,通過優化組合來提升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力,這也是合作的一種形式。」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接受《01》訪問時表示,雖然中國似乎正因應貿易戰問題,有意加快開放金融業步伐,但他強調,金融業本身有向外資開放的需要,這也是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的目標。

廖群解釋,中國即使在金融業開放程度不高的時間,經濟發展增長也非常急速,目前金融業已經較過去現代化很多,惟仍未達發達國家水平,所以要為市場引入競爭。他續稱,內地金融業開放後,無疑會為中資銀行等帶來衝擊,不過衝擊可迫使企業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市場競爭力及國際化水平,增加市場份額。廖群又指,過去中國一直都持續開放金融業,惟外資行的佔比始終不多,主要因為社會大眾較多選擇自己熟悉的銀行去管理資產。因此認為,即使金融業全面開放,也不用擔心市場會受太大衝擊。

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對華實施關稅制裁。(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