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楊凡新作《羅曼蒂卡》 盡情發揮虛榮與自戀的藝術

撰文:黎偉麟
出版:更新:

從2011年起,導演楊凡開始在報章雜誌上撰寫一系列半自傳文章和半虛構小說,先後結集為《楊凡時間》、《花樂月眠》、《流金》及《浮花》。所有專欄於去年結束,而最近出版的《羅曼蒂卡》囊括過去未曾收錄的漏網文章,加上作者在文章增補後記之後,成為記錄楊凡饗宴般藝術人生的壓卷篇,以異彩的視野和細膩的文筆重新發現虛榮與自戀的正面意義,也呈現了20世紀中國文化藝術圈的輝煌歷史。
攝影:黃寶瑩

《玫瑰的故事》裏的張曼玉,是亦舒指定起用的女主角。

男同志素來是文藝界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因為性取向為世不容,成為弱勢群體,為了重新在異性戀社會站起來,從而產生出獨特而恆久的觀察角度和創作母題,美國有視覺藝術家Andy Warhol、劇作家Tennessee Williams和作家Gore Vidal,而我們香港也出現了楊凡、甘國亮和鄧小宇。無獨有偶(當然不是純屬偶然,他們絕不會否認受到西方的幾位名家所啟發),本地的三位同樣分別在視覺藝術、戲劇和文學三方面創造出令人目眩的精彩作品,為沉悶平庸的黑白世界注入了彩虹。細心留意上述諸位文藝創作人,不難發現他們的作品對虛榮與自戀的心態別有洞天,對這些被一般人視作負面的概念深刻地反省,甚至從中獲得力量發光發熱。

《遊園驚夢》把日中兩大巨星宮澤理惠與王祖賢的巔峰狀態紀錄下來。

華麗的執迷

楊凡的電影作品一向為人詬病,空有華衣麗人靚景美樂,但劇情不合理,最終效果總無法滿足影評人和觀眾。但是有些人對一件事情近乎傾家蕩產的熱愛投入,到了信仰般執迷不悔的地步,明明成績不怎麼樣,你還是選擇對他 /她寛宏大量,也就不好意思再作批評,而楊凡正是這樣的例子。今年四月香港蘇富比拍賣張大千《桃源圖》以天價2.4億港元成交,而其實楊凡早於1987年便為了籌拍《流金歲月》將此畫拍賣,創了張大千的最高拍賣紀錄。當然,除了大千,楊凡為了其他自言「不成氣候」的電影也賣了其他珍貴收藏,例如文徵明的山水手卷。拍賣所得用來拍攝張曼玉、周潤發主演的《玫瑰的故事》,版權費則被亦舒用來買了Buccellati耳環,而作為梅艷芳嫁妝的Buccellati(她在最後演唱會戴上「出嫁」那套)珠寶則被楊凡在2013年遺產拍賣會中「拯救」回來,因為他對梅敬重有加。這些表面上浮華實質上充滿人情的故事,正是楊凡回憶錄最為感人之處,因為都是楊凡對電影和人的愛。

對於別人批評他的電影,楊凡在《羅曼蒂卡》中再三反駁,《海上花》中男主角鶴見辰吾被人取笑過於文藝的對白,楊凡認為那是「既是浪漫又有深刻的憂愁」;《美少年之戀》被質疑加入太多林青霞旁白,楊凡辯白是為了保留小說的原味;至於《淚王子》兩位眷村太太朱璇和關穎失驚無神地在尾段接吻起來,似乎是因為《遊園驚夢》被影評人批評王祖賢和宮澤理惠這一對戀人沒接吻的回應。雖然楊凡也承認他在某些製作上的要求(例如演員口音和美術設計)比較馬虎,但如果你看過他大部分的作品後就會明白,他追求的就是一種「楊凡式的藝術」,他不是求真更不是求善,首要任務是求美。不過他遠比一般人給他的標籤「唯美」有更多可堪玩味的地方。試想想,除了他香港有誰能夠如此離經叛道,把男男、女女、男女、人鬼之間的情慾在一部《桃色》中展現得如此淋漓盡致,連某些本來顯得膚淺可笑的演技,也成為了只此一家的camp趣味。

楊凡一直希望改編和拍攝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曾親自拜會得到沈從文的首肯。

懷舊的危險

最教人羨慕又妒忌的是楊凡豁出去的勇氣。要不是他在每個恰當的場合到處與人攀談,發揮他的「楊凡時間」,怎會結識到張大千、黃永玉、沈從文、白雪仙、李麗華、陳雲裳、宋懷桂、Tina Chow及Grace Coddington等時尚文藝界名宿,而在這些流金歲月背後,原初的驅動力往往只是一顆虛榮心。至於自戀,早於1968年楊凡便在陸離主編的《中國學生周報》上以教人如何拍自拍照為名,刊登個人肖像。在這幾本回憶錄中,他仍然貫徹其自我中心,從獨特的眼光出發,然後將名利場故事娓娓道來,絕對可稱上是只此一家的celebrity journalism(鄧小宇語)。「必須承認,我的本性就是追求奢華與墮落。」─就算你對楊凡的勢利嗤之以鼻,也無法否定他對自我忠誠。

只有楊凡有能力把中國藝術界最頂尖的人聚起來,即使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林青霞和黃永玉。

觀乎迄今出版的五本楊凡文集,最精彩的是《楊凡時間》和《花樂月眠》,因為記述了一個戰後嬰兒潮世代中國人,穿梭於中、港、台、歐美,遊走於東西方文化藝術的奇妙見聞,也是刻劃香港演藝文化最光輝燦爛日子的一幅浮世繪。到了《流金》和《浮花》,楊凡講的故事顯得有點重複,但人生點滴部分仍十分可觀,例如寫七十年代淺水灣的同性春光,就為本地酷兒歷史留下重要紀錄。然而,楊凡在雨傘運動期間和後來發表的文章,字裏行間不難發現他對年輕一代抗爭思想的輕蔑與偏見,甚至為八九民運時曾經對北京學生表示同情感到後悔。讀到這些讓人驚心動魄的文字,不禁讓人訝異一生浸潤在文化藝術中的楊凡,到底得了什麼樣的啟蒙,怎會如此不通情達理。他批判抗爭者的論調邏輯有如維園阿伯,對過去的想像只有美化(aestheticized),其歷史觀的高度選擇性加上錯亂的聯想(例如誤判今天的抗爭者猶如當年的紅衛兵)足以說明懷舊的危險。或許的確是人無完美,能夠有如此廣博見聞、奇妙因緣及流麗文筆的中文作者,捨楊凡其誰?

《羅曼蒂卡》 作者:楊凡 出版社:牛津大學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