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Reader】《BoF》時裝行內人的必讀網/紙媒
在廿一世紀新聞傳媒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繼續投資在印刷紙媒上,還是應該投入在數碼科網上?前者讀者數量江河日下,後者受眾蒸蒸日上,而且潛藏著無數未知的可能。但當中的dilemma是,網絡市場始終未夠成熟,處處皆是免費內容,幾乎沒有人願意付款閱讀,這時候紙媒的優勢似乎仍然未完全消失。Imran Amed是這場網/紙之爭的最大得益者。Amed十年八載前只個站在時裝騷尾排的博客,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時裝網站之一《Business of Fashion》(BoF)的老闆兼主編。30歲前,Amed是哈佛MBA畢業生,在倫敦麥肯錫當顧問,是天之驕子。工作令他心力交瘁,他希望繼續運用分析能力,但發揮更多創意,做一門自己的事業。在British Fashion Council工作的朋友帶他去看騷,他發現每個faashion blogger都有自己一種看時裝的方式,於是他想用商業角度來解讀時裝世界。
從2007至2013年,Imran Amed一面寫博客一面當時裝顧問,憑著對時裝新聞快捷的反應和準確的意見,獲得不少聲望。接著他全身投入網站的發展,運用人脈籌募了125萬英鎊(投資者包括Net-a-Porter投資人Carmen Busquets及LVMH集團)。得到資金,有能力招聘高質素寫手,而Amed堅持必須保持編輯自主。在《BoF》之前,同類型的時裝新聞網便只有大型的《Women's Wear Daily》(WWD),但短短數年間,相比之下規模極小的《BoF》網站已經有每月85萬訪客,追貼《WWD》的110萬人次。網站過半文章是原創內容,主編Amed的萬字文(分4篇方便手機讀者)固然是招牌,從Style.com過檔的Tim Blanks時裝騷評也是必讀,由讀者投稿的「Op-Ed」欄目更是極受歡迎,筆者愛看的是名正言順「炒料」的「Daily Digest」,因為他們能在海量新聞中篩選出重點精讀。
《BoF》至今已經推出7期印刷版半年刊,最新一期題為「A Connected World」,透過訪問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超現實攝影師Nick Knight、美國名嘴Ellen Degeneres,以及一系長文深度分析今日時裝業的嚴峻局勢。每期印刷版《BoF》的文章都會全部全文上載網站(包括中文版網站《BoF CN》)。那麼媒體靠什麼生存?Amed靠的是廣告、贊助以及《BoF》的招聘欄目「Careers」 ,為品牌界穿針引線招兵買馬。在印刷版中更有一本贊助特刊,介紹各大企業如H&M、Gucci及MatchesFashion.com的公司文化和最新動向,吸引人才加入。最近更增強教育版「Education」,是《BoF》500權力人士榜以外,最有參考價值的欄目。
Amed明白網絡資訊爆炸,即使敞帚自珍不把印刷版內容上傳網站,別人(同行,甚至「內容農場」)仍會轉載,與其讓人得益,倒不如肥水不流別人田。把全文放上網,誰還要購買實體雜誌?現實情況是,印刷版永遠不可能回到前網絡時代般蓬勃,但喜愛一書在手,追求精品閱讀體驗的讀者永遠不會消失。英語閱讀市場夠大,即便是小眾的數量也可以非常巨大。再cynical一點看,如今不少購買印刷版《BoF》(或其他「有型」期刊如《Kinfolk》或《Monocle》)的顧客,並不一定為了閱讀,而是為了印刷品永恆的氣質(Amed自言做印刷版是他的興趣)。但是暫時的免費網站瀏覽,是他拋磚引玉吸引讀者數量的策略,長遠而言Amed認為好的內容應該值得付費。
《BoF》的訂閱者大多是時裝企業(包括Paul Smith及Victoria Beckham等),一本內容專業而印刷精美的期刊仍然是最佳的擺設,能夠提升企業形象。而且《BoF》作為一個網媒,印刷版即使只會有極少數人購買,都仍然有存在價值──它能夠令《BoF》網站更顯權威,跟一般時裝網站區分(distinguish)開來。一紙本在手,《BoF》可以有更多籌碼舉辦活動,例如像TED的收費演講。2016年12月初,《BoF》便會於英國牛津郡舉行一連3日的年度會議《Voices》,邀請頂尖業內人士和對時裝工業有深刻思考的人士參與。這種結合了社交作用和批評功能的活動,一來是真正的賺錢手段,但同時也是西方企業能夠面對危機,不斷修正的理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