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分享經濟是華麗騙局嗎?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 作者:Tom Slee 譯者:李婉瑜 出版社:大寫出版

分享經濟這個新型經濟模式概念,因資訊科技的進化而蓬勃發展。在香港為人熟悉的新興分享經濟企業,就有Uber、Airbnb等。不少人對這些新興企業的發展感到異常樂觀,有些人更認為分享經濟促進不同階層均能分享經濟成果,不會將財富積聚於某些財雄勢大的企業手中。然而,現實是否這麼美好?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What’s Yours is Mine: Against the Sharing Economy)甫出版的時候,在知識分子之中引起廣泛討論。這本書是在分享經濟概念流行後,最為全面批判分享經濟的一本大作。作者Tom Slee本身是一名科技、政治和經濟評論家,一直都以批判消費主義聞名,如之前出版過一本名為《No One Makes You Shop at Wal-Mart》的著作,研究消費者的選擇行為。

在香港,我們一直都認為Uber是挑戰的士霸權、引入競爭取代的士的應用科技程式,不少人視Uber為正義之師。然而,作者卻認為Uber這類分享經濟企業,以最粗糙的自由市場模式挑起競爭,透過不少法律漏洞,推出一種壟斷式召車服務。法律通常規定職業司機需要考試及購買保險等乘客保障,Uber這類企業卻只有公司自己提供的訓練和保障,容易構成安全和交易保障等不同問題。同時,Uber、Airbnb等企業令參與者有種錯覺,認為自己都是老闆,但在苛責的評分、評級制度下,他們變成了被企業操控的一群服務提供者,未有當初設想的自主空間。

作者在書中認為分享經濟從「我的就是你的」,變成「你的就是我的」的一種社會劣質化現象。這類分享經濟企業的發展,他亦認為只會助長具有經濟和勢力的領頭企業相互合作,發動經濟上的侵略戰,以維持在增長的市場賺錢,鞏固他們的凌駕性地位。城市的面貌和制度也會被這些分享經濟的行為所扭曲,如Airbnb在不同城市的發展,就令具財勢的個體戶可以透過出租整層住宅賺錢,扭曲居住生態。Uber的評分制度,更令分享經濟中所說的共同分享,變成互不信任、層層監控。

有人會覺得,分享經濟的出現是場社會運動或經濟革命,但其實我們可能引進了一隻巨型經濟怪獸而不自知。《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這本書,確實是這新經濟模式一面倒好評之下,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