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質疑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政府的住宅單位供應數據「誇大」,只為安撫市民證明當局有做工作的言論,是罔顧事實。梁振英強調,政府統計並定期公開住宅供應數據的做法,已有十年歷史,過去施沒有質疑這些數據的準確性,現在用同一定義統計出來的供應量就「唔啱聽」?梁指,僅現樓貨尾供應量已經可以證明施錯得離譜。
梁振英又指,施永青是大地產代理老闆,去年賺了不少買賣佣金,說「政府誇大供應量」,施一定心中有其認為是正確的供應量,希望施能公開其認為正確的供應量,及其認為正確的統計概念和方法。
施永青回應《香港01》就梁振英的質疑的查詢時重申,自己和政府對於住宅單位供應量的定義不同,可供出售單位數目與可用的單位數目或有差距。
梁振英在社交平台發文,要求施永青交代其質疑政府有關住宅供應量「誇大」的詳細理據(梁振英FB截圖) 梁振英質疑施永青指本港住宅供應量被「誇大」的理據(Finance730影片截圖) 梁振英指,施永青日前在一個網上訪談節目中指,香港的住宅單位被「政府將供應誇大了」,並表示「每年都是萬三、四個供應,最多是萬五、六,距離兩萬五很遠,所以政府將供應誇大了,誇大了原本的目的,是用來安撫市民:『我有做工作的,我建了很多給你』」。
梁振英:政府統計數據已有十年歷史
梁振英指,特區政府統計並定期公開供應數據,已有十年歷史,過去施沒有質疑這些數據的準確性,現在用同一定義統計出來的供應量就「唔啱聽」,為什麼?
梁振英指,政府發佈數據是要全社會,色括窮畢生積蓄買樓的市民在決定買樓前有全面、客觀、準確和及時的依據,同時要全社會而不是一小撮人對社會的重大現象有客觀的認識,這是市場經濟正常運作的要義。他又引用約一星期前,房屋局公佈的香港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的數據,指數據清楚顯示,仍在地產商手上「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單位」有2.7萬個,強調這是眼前現成的供應量,沒有任何推斷的成份,較施說的「最多是萬五六」高出許多,政府沒有誇大。
梁振英指,2.7萬個是10年前開始有這統計以來的新高,一年前是2萬,兩年前至1.6萬,三年前是1.1萬,十年前是0.6萬。
梁振英續指,至於樓花的供應量,由於香港的地價高,因此地產商買地後就有快建快賣的財政誘因,也之所以香港流行賣樓花;此外,特區政府批出的地契,無論是招標賣出或由地產商申請改變用途後批出的修改地契,都有完工期限,這是合約規定。誘因加規定,延遲施工的樓盤只是少數,因此已經開工的樓盤,落成的時間相當容易預測。
梁振英指政府統計並定期公開住宅單位供應數據,已有十年歷史(資料圖片) 他又指,除現樓貨尾外,政府同時統計和公佈正在興建但未售出的樓花單位數量。上星期房屋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24年底這數字是6.8萬個,一年前是7.1萬,兩年前是6.3萬。已經在建築中的樓花在未來三年內都可以落成,未來三年每年的平均供應量也會比施告訴香港市民的多得多。
梁振英強調,自從10年前開始,這些統計的定義並沒有改變,而且可以逐年比較、逐年跟進。
施先生罔顧事實,不僅指特區政府「誇大」,更指是為了「安撫市民」誇大,有什麼根據?
施永青:自己和政府對住宅單位供應量定義不同
就梁振英的提問,施永青向《香港01》回應時指出,自己和政府對於住宅單位供應量的定義不同,強調住宅供應的定義是基於當年住宅物業落成計算,不論是差估署,或是投行或測量師均以此作定義。至於政府指未來3至4年有多少單位可供出售,可是可供出售單位數目與可用的單位數目或有差距。
他解釋,政府提出未來3至4年住宅單位供應量逾10萬個的說法,是希望安撫市民,可是目前市民已對樓市或較「驚青」。他指出近年發展商減少買地,及放慢發展步伐,若以每年落成單位數目介乎1.3萬至1.4萬係推算,未來4年整體落成量約5.6萬伙。5年後香港或會出現供應不足。
翻查房屋局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2024年期間,本港私人住宅累計落成量合共9.47萬伙,即每年平均落成單位數目為18,940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