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從消滅工種到分享經濟 無人車掀起工業革命4.0

撰文:陳智深 陳奕謙 楊紫微 謝媛彰 李藹明
出版:更新:

過去逾百年來,汽車由工具發展成奢侈品,各種不同的目標買家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產品。無人車的出現,對經濟會否有大影響呢?插圖:加菲、Hang

最具體的說法,是無人車技術會導致共享經濟,這亦解釋到為何Uber和Tesla兩間公司會愈走愈近。所謂分享經濟,顧名思義,即是讓使用者更願意與人共享資產,實際操作可藉由分享經濟控制城市中汽車數量,解決交通擁塞與停車位難找等問題。而自動化技術可提升分享經濟的體驗;汽車出租者不需要將汽車放到特定地點,汽車就能自動開到租車者所在位置,並且在租車時間結束後自動回到車主身邊。

租車更普遍 集體運輸必遭淘汰

針對未來城市樣貌,政府在城市設計上應推出交通運輸整合服務。城市居民的移動方式屆時會十分多樣化,變化會影響到鐵路、公共巴士、單車與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未來的車廠不只是賣車,還需提供電動單車與應用程式,以全面性的交通運輸服務,銜接每一段運輸需求。

要說明無人車在未來的經濟角色,可以四個階段歸納分析:第一階段是現今的社會模式,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車、或會租車,然後自己駕駛,自動駕駛科技才剛剛開始發展。

在第二階段則叫車服務會愈來愈普及,像是Uber、快的等應用程式將如雨後春筍般,私人擁有的汽車需求會減少,但司機則會愈來愈多,這個階段是社會邁向自動駕駛模式的第一步。

到了第三階段,可能在十數年後了,有錢人會放棄需要人類駕駛的車子,現時Tesla的新車款已預設幾個自動駕駛功能。直到最後,汽車工業會演變成無人車主導,大部分人都會乘搭自動駕駛的汽車,這些汽車可能是公共交通工具,亦有可能是私人出租汽車,同時法律可能會限制人類只能在某幾條道路駕駛,集體運輸系統亦有可能不再採用。

減少車禍 經濟效益巨大

除汽車產業所影響的小經濟,無人車更影響到宏觀經濟。以美國為例,每年全國發生500萬宗汽車交通意外,單是2012年內死亡人數就高達3.6萬人,當中有90%是人為操作失誤所致,理論上完全可以被自動駕駛技術所避免。全球一年內因車禍死亡的人數,估計高達120萬。美國的汽車保險市場,一年繳納的汽車保險費,更是高達2,200億美元,如果可以通過無人駕駛技術削減大部分這類開支的話,社會效益定必驚人。

德州大學曾經研究過,道路上的行駛車輛90%都是無人車的話,車禍傷亡數字將會減少,道路上的擠塞減少和節省能源,每年可帶來高達4,5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足以彌補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財政赤字。

無人車亦可應用於物流業,當無人車配備人工智能機械人或無人機等小型運送工具,就可與消費者直接連繫,完成所謂「最後一里路」的工作,可視之為「21世紀的騾」。早前已有科技公司在倫敦測試無人駕駛送貨機器人的成效。該款尚未命名的機器人體積不大,安全實用且環保。具體操作,是當消費者在網上下單後,機械人便會為你送貨,而不是傳統的速遞員上門送貨。

設計中的機械人能夠承載兩個購物袋的東西,可在5到30分鐘內從指定的配送中心,或者在零售點完成本地配送,這些機械人並非針對長距離的訂單,而是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而設。當消費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來選擇機械人送貨。機械人就會在配送中心裝載你的包裹,然後前往至顧客家門口。

無人車是人工智慧應用,當未來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斷創新,足以改變你我的生活,就會產生像過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影響力,人類的生活方式將因此重新改寫,因此有人將無人技術稱之為「工業革命4.0」。

駕駛學校壽終正寢

對於無人車,世人仍存在很多迷思。其中一個說法是無人車會令職業司機失業,但在無人車技術未完全發展至成熟時,無人車的存在仍然需要司機來輔助,所以在短時間內要將所有職業司機淘汰是沒可能的,反而有助解決職業司機青黃不接的問題。以香港為例,小巴面臨司機短缺和老化問題。現時有超過八成的全職小巴司機的年齡在50歲或以上,假如能夠協助身體機能下降的高齡司機繼續安全駕駛,延長他們的工作年齡,對職業司機確有正面幫助。

不過無人車對另一個行業則會購成直接影響,那就是教車師傅及駕駛學校。由於現時無人車的操作定義與機械車不同,將來「駕駛」由人工智能操控的智能車,未必需要考取駕駛執照,現時一眾教車師傅將會有失業可能。至於駕駛學校,可能要轉型為電腦及人工智能訓練學校,或者出租無人車控制練習場地才是出路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