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兩周年|專家:衝突無盡頭 烏克蘭變成另一個阿富汗?
2月24日,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已歷時兩年。這場深刻改變世界特別是歐洲格局的特殊戰事,在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攻防轉圜和堡壘爭奪戰後,基本形成戰線相對穩定的漫長消耗戰和拉鋸戰。儘管美國大選可能導致對烏政策逆轉,歐洲大國卻無意退讓進而使烏克蘭擁有長期抗戰的底氣和後勁。
作者:馬曉霖 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環地中海研究》,原文標題《馬曉霖:烏克蘭鐵定已成「歐版阿富汗」》
儘管俄羅斯與烏克蘭及其背後的北約形成「1:1+32」的不利態勢,但是,基於這場戰爭規模、烈度和範圍的可控性,以及應戰資源配置的勢均力敵,雙方難以短期言和休戰。烏克蘭已毫無懸念地成為「歐版阿富汗」,戰事短則延宕三五年,長則持續十年八年。
兩年前戰事初開時,筆者曾預判這場博弈將以俄羅斯慘勝而烏克蘭慘敗告終。邏輯很簡單:西方不會冒險引發世界大戰乃至核戰爭而替烏克蘭強出頭,俄羅斯也從未以強者態勢讓出戰利品,但此戰勢必徹底與西方為敵並賭上國運;烏克蘭作為小國本已山河破碎,再經兩大重磅拳手長期殘酷碾壓,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兩年轉瞬即逝,事態大致不出所料。俄羅斯雖內部穩定,經濟甚至有所增長,也頂住了西方多輪封鎖與制裁,但畢竟舉國被迫轉入戰時經濟以維持龐大戰場損耗,偏離和平與發展主軸。烏克蘭傷亡累計近百萬,基礎設施四至六成被毀,2023年GDP下降30.4%,人均 4533 美元而墊底歐洲,公債高達 1453.2 億美元而再創新高。
兩年來,俄烏戰場經過四大階段轉圜並達成大致均勢和穩定鋒面。2022年的第一階段,俄軍大兵壓境、重點突擊、局部穿插、空降卡點,並一度試圖控制基輔迫使基輔當局就範。第二階段,烏軍在北約支持下有效反攻,北奪哈爾科夫,南收赫爾松,俄軍北坡收縮戰線並固守烏東頓巴斯分離兩州、烏南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局部地區以及克里米亞半島。2023年春夏進入第三階段,烏軍對上述失地組織連續反攻,未能擊破俄軍防線反而自暴疲態。去年 10 月開始的第四階段,俄軍以逸待勞反擊得手擴大防區,烏軍及西方陣營失敗情緒瀰漫。
兩年來,俄烏圍繞三大堡壘城市浴血爭奪,均以俄方得手告終。馬里烏波爾戰役雙方血戰 82 天,俄軍拿下以亞速鋼鐵廠為核心的這個黑海港城堡壘,打通本土至克里米亞的南部走廊,掌握烏克蘭80%的海岸線。巴赫穆特戰役雙方鏖戰九個多月,陣亡近10萬人,烏軍元氣大傷並耗盡北約物資,俄軍保存有生力量讓「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私人武裝頂缸,成功鞏固第聶伯河左岸防線。阿夫季夫卡(Avdiivka,又譯阿夫傑耶夫卡)戰役雙方死磕四個多月,烏軍最終棄守這個苦心經營十年之久的東部軍事堡壘,俄軍奪佔「頓涅斯克共和國」全境再無障礙,並打通大部分前線的後勤走廊。
兩年來,俄烏雙方內部焦點人物和力量的命運也充滿悲劇色彩。俄方將帥失和導致名聲大噪的瓦格納集團領導層憤怒失控,舉兵反叛劍指莫斯科,最終雖化解危機,但該集團頭目意外「團滅」於神秘空難。烏方將帥齟齬導致戰場進退失據,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y Zaluzhnyi)終究被解職外放為使,而烏軍精銳「亞速營」也在 2022年被俄軍消滅殆盡。
兩年來,北約順勢北擴,歐陸安全格局版圖明顯重塑。隨着土耳其、匈牙利相繼放水,奉行防務中立政策的芬蘭和瑞典已經或即將加入北約,北約由此完成對俄「C 型」圍卡,突破性地加固東北翼和波羅的海力量,也使俄羅斯與北約對壘防線由 600 公里延長至 1900 公里。歐洲安全態勢出現重大變化,不僅陷入二戰後最大規模、最為激烈的熱戰,還呈現「歐洲=北約+俄羅斯」的地緣新兩極格局。
兩年來,國際社會陣營也基本涇渭分明,西方一致懟俄,南方基本超脫。儘管西方陣營施加強大壓力,俄烏戰事卻保持為歐陸內戰狀態,西方成員幾無例外地抱團制裁俄羅斯,全球南方國家則集體超脫,勸和為主,力避選邊。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封鎖與制裁反而密切了俄羅斯與全球南方國家的依存關係。
兩年來,西方內部對烏立場也裂變與反轉,美退歐進態勢彰顯。由於戰損過大且受國內政治羈絆,華盛頓已萌生退意並逐步削減對烏援助,倘若共和黨奪回白宮勢必加劇「始亂終棄」之前景。雖然抱怨「苦戰爭久矣」,但本着唇亡齒寒原則和傳統「厭俄歇斯底里症」,北約歐洲成員堅決助烏反俄,並由英法德三強帶頭與烏簽署為期十年的安全保障協議,從法律上形成准攻守同盟,由烏克蘭保衛戰上升為歐洲保衛戰,也必然助推俄烏戰事「阿富汗化」。
兩年來,中國不遺餘力呼籲停戰並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不僅於戰事爆發周年之際公佈《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和《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兩大政策,還安排特使進行斡旋。但中國畢竟不是當事方,也無直接利益,無從發揮決定性影響,俄烏戰爭的延續與停火,說到底取決於美歐俄三方的博弈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