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軟著陸」沒有什麼稀奇 跟著「硬着陸」的挑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日前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說:「我們可以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況描述為軟着陸,我希望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耶倫才番話是政府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12月份就業增長和工資增長均超出預期。耶倫稱美國經濟已實現期盼已久的軟着陸,在高通脹得到遏制的同時,勞動力市場沒有受到顯著的打擊。
什麼叫軟着陸?就是通脹得到遏制,通脹率已經下降,但勞動力市場沒有顯著損害——如果通脹沒有控制住,或者爆發了金融危機,或者是失業率大幅度上升,那就叫硬着陸。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債務問題及疫情所造成的損失,所有的債務分擔,基本上都由美國聯邦政府和中小型銀行給分擔了——聯邦政府債務暴增,然後直接將現金轉移到美國民眾和企業手中。
不僅如此,居民和企業又都利用2020-2021年美國的超低低利率,大肆借債和擴張信用,然後這些現金又在2022-2023年的高利率時期收取了利息收益,債務負擔有所下降,由此造成美國過去4年的時間裏,產銷兩旺、經濟強勁。
除政府部門之外,只有中小銀行部門因為沒有預料到利率的快速上升,承擔了較大的損失,而大型金融機構普遍還比較穩健。
另外,美國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通脹嚴重,但到2023年底的時候,無論是CPI指數或是PCE物價指數,其按年增幅均已降至3%附近,基本上算是遏制住了高通脹……
與往常的「軟着陸」損失都由民眾分擔來看,美國這一輪的經濟軟着陸,還真是不同尋常。但,「軟着陸」並不能說明什麼。
聯儲局貨幣政策的兩個核心指標,一個是就業,一個是通脹。就業的好壞,一般用失業率來表示,而通脹自然就是用CPI或PCE物價指數按年來表示。觀察過去40多年美國的失業率與通脹率數據,如果把「通脹率下降+失業率下降或維持低位」都視為「軟着陸」的話,這在美國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非常常見。1983-1985年、1992-1997年、2006-2007年、2010-2013年、2018-2019年以及2022年迄今通脹的下降,都可以被視作「軟着陸」。 與「軟着陸」相比,「硬着陸」反而較少,過去40年間,僅有1991年、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衰退,算作「硬着陸」。
其實,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掌握着信用貨幣伸縮大法的各國央行,除非遇到居民或企業部門債務不可收拾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經濟都是「軟着陸」:經濟衰退或經濟放緩,印鈔票;經濟復甦然後物價上漲,就裝模作樣收鈔票。這種操作本身,就是央行的常規動作,只有在印鈔票或收鈔票的時候,剛好撞上居民部門或企業部門債務天花板,印鈔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才會出現所謂的「硬着陸」。
但,一兩年之內的「軟着陸」,並沒有什麼稀奇的,關鍵是「軟着陸」之後會怎麼走。
1996年到1998年,美國經濟成功實現「軟着陸」,通脹率和失業率同時下降,這一輪持續到了2000年,隨着美國企業部門債務擴張到了階段性高點,「硬着陸」姍姍來遲;2006年到2007年,美國經濟成功實現「軟着陸」,通脹率大幅度下降,失業率維持在低位,就和現在一樣,但是,因為居民部門與企業部門債務擴張幾乎同時到達階段性頂點,隨着次貸危機發酵,參與次貸衍生品交易的大型金融機構開始倒閉,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慘烈的「硬着陸」到來;2018年到2019年,加息進程中,美國經濟成功實現「軟着陸」,通脹率和失業率同時維持在低位,然後隨着2020年疫情來襲,原油價格暴跌,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再次到達階段性高點,能源企業次級債問題引爆,又是一場「硬着陸」到來。
所以,在「硬着陸」成為現實之前,都是「軟着陸」。
當前美國就業市場強勁,失業率維持在歷史最低位附近,通脹還是目前仍是美聯儲關注的主要議題。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的通脹高企,這種高基數效應,必然帶來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通脹的明顯下降,這很可能會讓人覺得,美國的通脹已經被馴服,但實際上,在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通脹,更大程度上只是在蟄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