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堅持排放福島核污水 我們只能迫於再相信「安全神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到福島第一核電站視察後,22日於內閣會議上宣布最快將於明日(24日)中午開始排放核污水。由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通過把核處理水排入太平洋的計劃至今才兩年多,縱使日方一直搬出科學數據「以證安全」,但鄰國及其漁民強烈反對,部分日本民眾自己也未能信服。
福島核污水・專頁|01日本直擊排水爭議 緊貼最新進展及反制措施
福島第一核電站核災發生於2011年3月,日本政府在2021年4月公布選擇將核處理水稀釋再排入大海(而放棄了其他方案),整個過程預計長達至少30年。及後,日本政府馬上找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進行獨立安全評估及監察,IAEA並於今年7月4日發表完整報告,並提及由2021年9月開始進行了五次審查任務,發表過6份技術報告,指出排海對人體及環境構成的風險微不足道(would have a negligible impact o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岸田文雄於21日晚的訪問中解釋排海的必要理由是為了福島復興,應該拆除廢棄的核電站,因此需在核反應堆周圍確保有充足的空間。發生核事故的核反應堆的蓄水池中有大約1,000根使用過的核燃料棒殘存其中,應該將這些核燃料棒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因此先排放核廢水的操作是「拆除核反應堆不可或缺的程序」。
不過,由正式公布這項計劃到開始排海不夠兩年半,數據及研究是否萬無一失?還是只是方便日本走捷徑?我們是有理由去質疑的。過去兩年,日本政府以至東京電力公司(TEPCO)都落力推銷這個排海方案,披露多項檢測數據,包括ALPS系統的過濾數據,並指出經過濾的處理水,對人體健康影響微不足道。他們尤其指出無法過濾的「氚」(Tritium)將以海水稀釋才作排放,以確保每次排入大海的氚是極其微量。
日本在各項陳述及報告裏偏向強調的氚,並把數據跟全球各地核電站的排放量相比,但事實上,氚並非最危險的核素。本報此前在另一專題報道探討了福島核污水中含有64種核素,這數目乃是遠超過一般核電站的慣常排放,是這些核素都是全靠ALPS過濾處理,機器的「徹底可靠」是箇中關鍵。
就算過濾系統發揮完美效能,經過濾後剩餘極微量的核元素流入大海,長遠如何影響海洋生態及食物鏈的科學研究還是缺乏的。部分放射物質有可能沉積於海床,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而積累,因此,每天排放量、污水淨化程度都會影響實際結果,對於氚以外的核素的監控也是十分重要。
下圖,ALPS系統內16座吸附塔原理有如巨型的空氣淨化器:
而且,就算讀透東電方面的報告及數據,外界都難以得知東電的採樣及數據收集方法。ALPS系統過去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故障,過濾結果會有偏差,每個存儲罐內本身的核污水所含的核素成分也不一,要靠ALPS系統一夫當關過濾核元素。東電近日亦證實,核電站內6月曾有輸送核廢水的軟管破裂而導致洩漏。要做到技術上零瑕疪、適時更新、修繕ALPS過濾器也是必須的。
而且,所謂30年的排放計劃乃是保守估計,這個估計年期只計算把現存在逾千座儲存罐內的廢水排進大海,但由於核電站內三座堆芯燃料熔毁的反應堆仍未報廢,就算東電方面估計也要到2041-2051年才完成廢爐計劃。廢水只否僅止於那1000多個儲存罐?這是不確定的。國際社會以至環保團體所提出的質疑,並非盲目對抗科學。一般公眾並沒足夠的能力讀懂艱深的科學報告,只能靠政府及權威機構把關,因此一國政府對於日本排海計劃或食品進口從嚴對待,是可以理解的。
從商業角度去看,中國內地與香港作為日本首兩大的食品出口地,不論大米、牛肉、水產、清酒、蔬果等的進口量,都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所謂「顧客永遠是對的」,選擇權在消費者身上,你可以無視我的反對,我也有權不買你的。受害的到最後還是日本的漁農業,尤其是過去十年已打擊得萎靡不振的福島漁業。筆者4年前走訪福島,當地漁民說連日本人都不太願意購買福島海產,需求已支撐不起漁業復興,不難感受到福島官民對於中央政府及東電的決策和做法充滿無力感。
何況,連日本民眾自身也認為日本政府就着排海計劃的說明不足。《朝日新聞》近日民調結果來看,75%的日本人認為日本政府為防止水產品「風評被害」所做的努力不夠,53%人贊成將核廢水排海,僅僅過半,反對者則有30%,其餘則不置可否。但岸田在周二的首相府跨部門會議上說法卻是,排放安排已在國內外取得「一定程度理解」。
同時,岸田政府的支持度也是一直掉。日本時事社的8月份民意調查顯示,岸田內閣的支持率較上月下降4.2個百分點至26.6%。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下降,是維持執政的「危險區」,也貼近今年1月的最低位。日本廣播協會本月14日公布的8月民調結果顯示,岸田內閣支持率連續3個月下滑,再創新低。
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2015年曾與福島縣漁業協會就核污染水處理問題承諾,如果沒有相關人士的理解,將不進行任何處理。不過,日本最終也在沒得到漁民完全理解下決意排海。岸田文雄周二會見日本全國漁業協會聯合會會長坂本雅信時表示,政府承擔所有責任,即使排放將經過數十年,也都會採取相應的補償措施。但對方表示,堅持反對政府在未得漁民和國民理解的情況下排放處理水,強調「科學安全」跟「社會安心」不同。福島縣漁業協會聯合會會長野崎哲亦表示,「將反對到最後一滴水」。
誠然,日本決意啟動排海的做法,是無視了國內外「社會安心」的考量。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反覆指出,排海方案經IAEA的獨立評估,一切都是科學上符合國際法;而IAEA的說法始終強調這是日本政府的決定,IAEA秘書長格羅西(Rafael Grossi)在7月的終極報告中亦強調,把儲於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水排入大海的做法,是日本政府的己國決定,報告並非對該政策作出推薦(recommendation)或背書(endorsement),但重申IAEA會「一直在這裏監察」。IAEA是權力有限的,難以主宰或左右一國政策,若果在過程上出現問題,會否要求日方煞停計劃?又是否有權要求日本終止計劃,IAEA並無交代。
日本長久以「安全神話」自傲,在2011年3月,這個神話破滅了。回想當年福島第一核電站出事前,從表面的科學與數據看來都很安全。2011年的大地震及海嘯釀成人類史上第二次核災難,始被揭涉及大量的人為疏忽,東電社長當時更被指欲棄守核電站。
日本上下開始反省自己過度信奉的「安全神話」。東電事後被追究責任,始發現企業管理層長期無視專家有關海嘯及地震風險的警告;官僚一直盲目相信國內的核設施與技術十分安全。英國《金融時報》當時以東電篡改核電站檢查記錄為例,批評東電濫用壟斷特權,指出日本核能行政脫韁。
時任首相菅直人在經歷過核災後成為了反核派,在核災十周年時說:「10年前的我,也對日本的核電技術深信不疑,認為安全不會有問題,甚至還像其他國家推銷日本的核電技術。」今年3月,他出席了經濟產業省大門的反排海計劃集會發表演講。「排海劃引發國內外各方擔憂,應慎重處理。」
說到底,福島排海不是一次性的計劃,而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龐大工程,潛在風險可能不是這代人所承擔,就算當前的數據安全,途中仍可出現大量變數、不可控的因素,以及人為出錯的機會。我們要相信這些科學評估指向排海計劃無害,首先要相信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能嚴格確保幾十年的排海工程不出差池,豈不是全人類再次押注「安全神話」。
福島核廢水・專頁|01日本直擊排水爭議 緊貼最新進展及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