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集體採購彈藥輸烏 歐盟由和平組織走向軍事同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3月20日,歐盟各國的外交和國防部長同意在未來12個月內向烏克蘭輸出100萬發155毫米的北約制式彈藥,以目前烏克蘭彈藥消耗速度來看,大約足夠5個月戰爭之用。此舉之所以被歐盟外交專員博雷利(Josep Borrell)形容為「歷史性決定」是因為各國同意由歐盟出面集體購買彈藥輸烏,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決定其實將會從根本上扭轉歐盟在二戰後作為一個跨國和平組織的定位。

歐盟的計劃分成三部份。一是花費10億歐元給予能夠即時從庫存中對烏輸出彈藥的國家。二是花費額外10億歐元集體採購彈藥(甚至有可能包括導彈)給予烏克蘭和補充歐洲國家的庫存。三是長遠部署加大歐洲的軍備生產。方案的法律條文細節還在準備當中,預計會在23、24日的歐盟領袖峰會上正式確定。

計劃最先由愛沙尼亞提出,用以加快歐洲對烏克蘭的彈藥供應,並以採購的方式向軍火製造商保證需求,鼓勵它們投資增加產能。在烏克蘭彈藥短缺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之際,計劃很快就得到歐盟主要國家支持。

如今涉及的20億歐元資金將會由2021年才成立的歐洲和平機制(European Peace Facility)提供。至於採購的方式似乎將採取雙軌並行制——根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消息,有18個國家已同意跟以往幾被遺忘、負責協調盟內共同安全事務的歐洲防務局(European Defense Agency)進行「協同採購」,當中包括法國、德國、荷蘭等主要國家;而盟內各個國家也可以自行組成小組去跟軍火企業進行採購。

POLITICO得到的計劃文件顯示,法國此前一直爭取的「買歐洲貨」條款似乎大體得到落實,即集體採購的款項只會用於歐盟軍火企業之上,「肥水不落外人田」,可算是一種歐盟層面的「軍工產業政策」。唯一例外就只有不屬歐盟卻在歐盟單一市場內的挪威。

此集體軍火採購的計劃仿傚了新冠疫情期間由歐盟集體採購疫苗的做法,將原本大體不屬於歐盟權力的國防政策(和衛生政策)部份交到布魯塞爾手中。這種趨向也正正切合了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提出「歐洲自主」的願景。

法國方面除了支持集體採朋彈藥輸烏之外,還希望將採購項目擴大至導彈之上。

雖然單次性的集體採購軍備輸烏離馬克龍願景中的「歐洲軍隊」構想非常遙遠,卻是歐盟踏出軍事化的第一步,改變了歐盟作為純粹和平組織的性質。

烏克蘭東部巴赫穆特(Bakhmut)前線裝載着彈藥的車輛。(Reuters)

此刻的計劃當然是為援烏而設,但也是一種長遠部署。計劃要求歐盟委員會為未來長遠增強歐盟軍工產能提出具體方案。在各國部長基本達成協議的同一天,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亦表明歐洲要為俄烏戰爭長期延續作好準備,而「即使戰爭告終,事情也不會馬上回恢正常」,似乎點出了歐盟在集體國防政策上應有進一步的整合。

當然,在各國既有的國防建制和國內軍工利益團體的阻力之下,歐盟要建成一個軍事同盟依然是長路漫漫,但這個方向的確定似乎已經成為了歐盟各國的共識。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對於歐盟成員和北約成員地位作了性質上的區分,聲言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只反對北約東擴至烏克蘭。吊詭的是,正正是這一場戰爭帶動了歐盟性質的軍事化轉變。即使未來由美國主導的北約隨着美國的「印太轉向」淡出歐洲防務,他朝在俄羅斯門前被視作軍事威脅的也許會是未來的歐盟。

區區20億歐元的軍火集體採購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是俄烏戰爭如何將歐洲從和平夢中驚醒的象徵。

歐盟集體採購軍火為何重要?

國防是各成員國的國內權力,而各國各行其事、軍備標準不一往往是歐盟發展獨立軍力的重大阻礙。任何歐盟層面的跨國集體行動,都有助解除這個難題。

一年100萬發彈藥足夠烏克蘭使用嗎?

不足。目前烏克蘭估計每日花費彈藥6,000發左右,而此數已是烏克蘭盡力節省得來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