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與伊朗復交:這是序幕還不是高潮
正值中國兩會召開之際,悄無聲息的,也是意外的,突然公布出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沙特阿拉伯(又譯作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國家安全顧問穆薩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Musaed bin Mohammed Al-Aiban)和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阿里·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分別率領沙特和伊朗代表團於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談。
3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特阿拉伯王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並探討加強雙邊關係。三國表示願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
▼更多協議簽訂時的現場圖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2016年1月初,在沙特處決什葉派神職人員奈米爾(Sheikh Nimr Al-Nimr)之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佈對沙特進行一場「神聖報復」,憤怒的伊朗示威者襲擊了沙特駐伊朗大使館。此後,沙特切斷了與伊朗的外交關係。
不過,這次雙方還將激活2001年和1998年達成的合作協議。這些都是20多年前的協議了;20多年後居然在北京又激活了。
中國正在召開政府換屆的全國兩會,本已經吸引了全球注意力,而突然間在這個時候,沙特和伊朗居然在北京達成世紀和解,怪不得一下子讓西方媒體都不知應如何報導。看似意外,但如果站在當下回頭看,事實上,還是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可以就此復盤。
兩次重要的訪問 世紀和解的前戲
首先,看到第一個時間點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始國事訪問。習近平受到沙特官方的高規格禮遇,中沙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
彼此雙方發表了聯合聲明,其中一條就是雙方重申彼此將繼續堅定支持對方的「核心利益」。沙特的「核心利益」自然同伊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沙特與伊朗有長期的宗教和利益矛盾,利雅得將德黑蘭視為一個主要的安全威脅。
在西方慣常視角下,就認為,中國與伊朗關係密切,如何處理中伊關係,確保不讓這種關係引起利雅得方面的不快,對於北京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相信,習近平與沙特實際領導人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 )舉行會談時,必然很實在的就此交換了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訪問利雅得的時候,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和阿拉伯聯盟國家的領導人陸續抵達,在這裡參加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峰會和中國-阿拉伯聯盟國家峰會。據報,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該聲明除了表明中國與海灣國家將加強合作之外,還談及一系列涉及伊朗的議題。
當時,媒體聚焦於伊朗外交部12月10日召見了中國駐德黑蘭大使,就聯合聲明表示「強烈不滿」,該聲明涉及阿聯酋與伊朗之間三個有爭議的島嶼。「強烈不滿」,掩蓋了所有的其他事項。而事實上,習近平前腳剛離開沙特,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12月12日立刻抵達伊朗展開訪問。如此安排,怎可能不是有意為之?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多次公開表達過北京意向:「海合會國家和伊朗都是中國的朋友,中方發展同雙方關係都不針對第三方,中方一貫支持海合會國家同伊朗本着睦鄰友好原則改善關係,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促進海灣地區發展和穩定。」
然後,再看到第二個時間點 ——2023年2月14日,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訪問中國,與習近平會談。如今看來,當時的訪問,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西方觀察者所有的關注都在,「俄-中-伊朗在加速形成一個與西方為敵的聯盟」,然而忽視了其他信號。
如今,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而且是在北京宣佈,相信萊希訪問中國時,一個核心目的就是處理同伊朗關係,而習近平顯然是做了中間人。這一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主持沙特和伊朗北京對話閉幕式後,向記者介紹此次對話會重要意義的講話中得到證實。王毅強調,此次北京對話在中沙伊三國領導人的共識基礎上得以推進,習近平主席從一開始就予以明確支持。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在海灣兩邊的德黑蘭和利雅得之間取得平衡。2016年,習近平與沙特和伊朗都分別簽署了全面戰略伙伴協議,兩者相隔僅僅幾周; 2019年,中國與伊朗和沙特分別舉行聯合軍演,兩次軍演僅僅相隔幾周的時間。一個角度是北京在沙特、伊朗之間的平衡,而另一個角度其實是也取得了兩國的信任。
這會是下一場「大戲」嗎?
所有的「大戲」都是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鏡頭前,當兩國協議達成後,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和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緊緊握手,站在他們中間的王毅,輕撫着他們的背,這個故事或許未完待續。
如今再回頭仔細研究習近平的沙特行、萊西的北京行,還能找到蛛絲馬跡——中國和沙特的聯合聲明,在提到海灣國家對伊朗核項目帶來的安全關切時表示,雙方都同意有必要加強共同合作確保「伊朗核項目」用於和平目的,德黑蘭應當尊重「友好睦鄰原則」。
而萊希從北京訪問後,中東地區圍繞伊核協議的風向,也出現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開始主動向伊朗釋放積極信號。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沙特外交部長前段時間明確表示,由於擔心美伊重返核協議的談判已經實質性中止,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個系統性的方案,讓海灣阿拉伯國家參與到談判進程中,以免地區安全風險進一步擴大。
沙特外長還特意強調,核武器擴散對中東地區沒有好處,但只要不違反這一原則,伊朗就可以繼續發展核技術。沙特方面的表態,似乎表明,陷入僵局的伊核協議談判,以及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頑固的極限施壓政策,正在把中東地區安全形勢推到衝突的邊緣,這也讓海灣國家滋生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與緊張感。
一旦地區局勢外溢,海灣阿拉伯國家也會受到衝擊,波斯灣這一全世界油氣生產中樞必然會出現大面積停擺。這是沙特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在管控局勢方面,沙特跟伊朗就有了共同語言甚至是共同利益,否則也不會主動提出參與伊核協議。
也要注意到,萊希訪華期間,隨行的還有伊朗在核協議的談判代表,在以經濟能源部門領導為主的代表團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排除是向中方通報具體情況。在中國與伊朗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也就伊核協議達成了共識。
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一旦海合會國家正式參與伊核協議談判,很可能將會成為各方競相爭取的一股關鍵力量。近年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伊核協議能否順利重新開展,也會影響到雙邊合作關係的大局,這也為中國、伊朗、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伊核協議框架下展開多邊對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這個變化很重要
沙特和伊朗兩個「敵對」關係能在北京平心靜氣的對話,並且形成一個共識,從另一個側面也充分說明,無論問題多複雜,挑戰多尖鋭,只要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平等對話,就一定能夠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這就是「和」的魅力,這不正是中國外交的核心倡導嗎?
一個值得注意到的變化是,現在國際關係大環境整體比較紊亂,在中東地區,自主願望加強,不希望外來力量過多幹預中東事務。近年來,阿拉伯國家一改冷戰時期「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正在形成更加獨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新政策。而伊朗這幾年戰略地位在提高,很大程度上跟這個美國從中東收縮有關係,再者伊朗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也有了一個基礎。在這樣的變化下,中國在中東地區聲望較好,特別是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地緣的、非排他的機制。加之,中國總體還是很低調的,默默做幕後工作,可以信賴。
就此次來說,作為一個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方忠實履行了東道主職責。而且,中方也說了,將繼續根據各國的願望,為妥善處理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大國擔當。正如王毅說說,這次北京對話,也成為有力踐行中國領導人「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希望此番沙特和伊朗的恢復邦交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沙伊復交協議重要性在哪?
協議之所以如此矚目,是伊朗與沙特阿拉伯這兩個仇家關係解凍。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伊朗也是美國的死敵。如今兩者關係正常化,或對中東及其他地區的地緣政治有莫大影響。
中國在這件事有什麼考量?
此一變局看似發生在沙特與伊朗間,是兩國關係的新進展,其實不然。從全球視野來看,沙特與伊朗復交,不僅是中東地緣的必然發展,更是中美博弈的時代跡證……(請點擊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