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松之戰一觸即發:俄烏戰爭的兩個關鍵發展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已開打超過155天,變成了一場緩慢演進的常態化戰爭,像一次大戰的壕溝戰一般。在互聯網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逐漸接受了俄烏戰爭只是國際大事的其中一個背景因素。不過,看似沒有什麼改變的戰場地圖背後,最近卻有兩大值得留意的轉變。

這兩項轉變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美國提供的「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砲造成的——本周一(7月25日),美國就決定再提供多4台海馬斯,使烏軍擁有的海馬斯增加至16台。

其中一個轉變,在於烏東的頓涅茨克(Donetsk)前線。俄軍此前仰賴密集炮轟的攻勢,似乎已被海馬斯的反攻攔阻了下來。

俄國失去大砲火力優勢?

一兩個月前,在烏東盧甘斯克(Lugansk)最後兩個烏控城市北頓涅茨克(Severodonetsk)和利西昌斯克(Lysychansk)的攻防戰中,俄軍將烏方援軍所需的道路置於大砲轟擊範圍之內,當時尚無海馬斯的烏軍難以反擊,導致前方守軍要獨力應付俄軍步兵的進侵,加上俄軍大砲動用十倍於烏軍的火力,造成烏方兵員嚴重傷亡,最終兩城失守,分別在6月底、7月初落入俄軍之後,使盧甘斯克全面失陷。

海馬斯的出現卻改變了這個情況。海馬斯射程遠至80公里、每次6發飛彈有GPS導引,且能在發射之後迅速移走逃避反擊,使烏軍能有效打擊俄軍後方目標。由於俄軍欠缺高準繩彈藥,主要以「量」取勝,且主力依靠鐵路運送軍備,往往需要將彈藥集中在鐵路周邊的彈藥庫,這就成為了海馬斯的主要打擊目標。烏方近日就聲稱已成功打擊50個彈藥庫,以及一些指揮中心。

雖然俄方宣稱從7月5日至20日已消滅了四台海馬斯發射器和一台裝彈車,7月27日亦宣稱毀掉了100枚海馬斯飛彈,但從衛星監察的分析來看,海馬斯被送上前線之後,可用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全球火災監察系統觀察的烏東俄軍大砲砲轟卻的確有大幅減少的情況。

美國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以NASA全球火災監察系統製作的圖片。烏東頓巴斯戰爭爆發以來,紅點所代表的異常火災往往被視為大砲轟擊的象徵。從上圖可見,在烏軍聲稱接連打擊俄軍彈藥廠後,烏東前線的「紅點」明顯減少。(ISW)

即使俄軍27日佔領了在頓涅茨克地區的烏克蘭第二大發電廠Vuhlehirska,但如果沒有大砲火力的協助,俄軍要打破烏方在頓涅茨克的謝韋爾斯克-巴赫穆特(Siversk- Bakhmut)防線,以及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Slovyansk- Kramatorsk)的姊妹城,將會遇上比攻克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更大的困難。事實上,奪下盧甘斯克全州近一個月以來,俄軍的前線推進極其緩慢,看勢難以達成其在9月11日(俄國統一投票日)傳聞推行全境公投入俄的目標。

如果烏軍不只能打擊俄軍後方火藥廠,還能配合無人機或自殺式無人機的使用,而能打擊俄軍火砲,這將有極大可能完全制止俄國的推進。

第二個大轉變則是在南部的赫爾松(Kherson)一線。

截至7月27日的烏東戰況。(ISW)

赫爾松反攻戰爭成形

赫爾松市,位於南北劃分烏克蘭全境的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西岸,在開戰之初已迅速落入俄軍手中,緊守第伯聶河的黑海出口,也控制着克里米亞供水的基建,同時是俄軍唯一一個在該河西岸的控制區,也是俄軍在開戰以來唯一一個奪得的州首府。

這個城市已成為了烏克蘭「一步一步」(澤連斯基語)反攻的對象,用以向外界證明烏克蘭有能力重奪俄佔土地。

俄軍之所以能在3月初迅速攻克赫爾松,主要是因為被指暗通俄國的烏克蘭安全人員沒有成功炸毀橫越第聶伯河的Antonivskiy大橋,而且在俄軍未至先行撤退,使俄軍能輕易越河進佔。但在俄軍佔得赫爾松之後,此大橋卻成為戰場上的策略性弱點——俄軍的補給幾乎全賴此橋的交通。

Antonivskiy大橋位置。

海馬斯大砲在戰場上的出現,就讓烏軍有了攻擊此橋的機會。烏軍在過去十天已三度打擊此橋,企圖切斷赫爾松的俄軍陸路補給,使俄方被迫使用越河水路,變成更易被烏軍攻擊的目標。到本周三(27日),俄國指派的赫爾松地區副首長斯特雷穆索夫(Kirill Stremousov)就公開承認大橋被海馬斯攻擊,已不能通行,聲言會以浮橋和渡輪作補給,並在短期內修復大橋。

同時,赫爾松較上游處用於克里米亞供水的水壩一帶也受到了烏方的攻擊。

對於赫爾松,烏軍其實已進行了數個月的反攻,只取得僵持局面。但海馬斯的出現似乎正在扭轉戰勢,使得本來已經缺乏兵源的俄軍要抽調軍隊應對。烏方周三就指俄方正向赫爾松所在的南方戰線大規模調兵。如果此事屬實,俄方在烏東頓涅茨克的推進將更顯乏力,而俄軍的整體行動也將由進攻變成策略性防守。

赫爾松的攻守戰看勢一觸即發,成為烏東頓巴斯以外的另一主要戰場,其勝敗將決定俄烏戰爭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