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尚是燙手山芋 約翰遜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約翰遜7月7日宣布辭職,與差不多正好六年前的英國脫歐公投,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事情並沒有乾淨俐落的了斷。在宣布辭職之後,由於下任保守黨黨魁預計要到9月才能選出,未來兩個月安坐首相府的很可能依然是約翰遜。脫歐公投之後,英國經過三年多的談判、一年的過渡期,到2021年才正式在規制上與歐盟分道揚鑣,其經濟衝擊到今天才開始陸續見諸各方評估,而北愛爾蘭邊境檢查爭議,也說明了脫歐之爭其實尚未解決。
如果要說約翰遜任相三年有任何遺產的話,這正正是英國脫歐的爛攤子。不少人認為,如果2016年的脫歐公投,沒有約翰遜憑其個人魅力作宣傳,可能就不會讓脫歐派以輕微差距獲勝;如果沒有2019年約翰遜力推硬脫歐,最終英國還可能會讓留在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之中,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影響和北愛爭議;如果沒有2019年底約翰遜打着「搞定脫歐」旗號大敗工黨,當上工黨黨魁前尚敢主張「二次公投」入歐的施紀賢(Keir Starmer)周一(7月4日)隆重其事公布其後脫歐政策時,就不會一口否定重返單一市場或關稅同盟的選項。
雖然約翰遜最終因為說謊成性的性格缺陷而被人民和黨人唾棄,從「裝修門」、「派對門」到最後的副黨鞭性侵事件謊話連篇等種種醜事,都沒有觸及嚴肅政治的層次,但其三年任期內將英國脫歐變成除了英國兩大政黨都不願推翻的政治前提,也足讓約翰遜本人歷史留名。
不過,這大概是一個臭名。
「遲來」的脫歐經濟數字
在英國正式脫離歐盟規制一年半之後,人們開始對脫歐後的英國愈感失望。根據益索普(Ipsos)本年6月的民調,有45%英國人認為脫歐使其日常生活變差,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5個百分點。YouGov的追蹤民調也顯示有62%人認為政府未有處理好脫歐,比2020年初上升近20個百分點;有55%人認為脫歐是壞事,認為脫歐是好事的則只有16%。這種轉變有可能是出自脫歐的經濟影響。
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6月的公布模型估算指出,到2021年第四季,英國的GDP、投資和商品貿易比起其留在歐盟中的假設狀況分別減少5.2%、13.7%和13.6%。財政部屬下的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本年3月也指出英國的出口到2021年底比2019年平均數下降13%,低於發達經濟體比疫情前高3%的平均水平,認為「脫歐可能是一個因素」,指出這在未來15年將使英國的潛在生產力下降4%。
在俄烏戰爭、能源和糧食價格上升的外圍因素之中,英國的通脹率已達到9.1%,是G7國家之中最高。根據倫敦的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英國的食品價格因為脫歐影響而從2020年至2021年上升了6%,同時英歐的買賣貿易關係數量則大減了近三分之一。英國家庭的能源開支到本年冬天更可能會上升50%至3,000英鎊左右。扣除通脹後,英國的可支配家庭收入本年預計會下降2%,將是196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
而直至5月,英國經濟預計已連續三個月陷入收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預估英國來年經濟將停止增長,使之成為俄羅斯以外表現最差的G20國家。
在疫情之下,英國政府大手救市,將國債提升到超過經濟產值90%的水平。在約翰遜於其辭職演說中繼續表明支持減稅之際,預算責任辦公室就公布最新報告,指地緣政治緊張和能源危機加劇了本受人口老化影響的公共財政,指政府負債長此下去到50年後將會達至GDP兩倍多至四倍多的水平。7月5日帶頭「跳船」、後已宣布參選黨魁的原財政大臣辛偉誠(Rishi Sunak)此前曾公布加稅計劃,但這只足夠未來一段時間暫時穩定負債水平。
在通脹高企、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政府財政漸見不穩之際,英國已進入了新一波的罷工潮,鐵路工人和刑事律師已啟動不同形式的罷工,謀求待遇提升,老師和醫療人員未來也有可能加入罷工行列。而脫歐也造成英國農業臨時工短缺,不少作物都遇上無人收割的命運。
脫歐政治爭議的種種「未解決」
除了經濟問題之外,脫歐協議將愛爾蘭實際上留在歐盟單一市場的規制,也加劇了持續難解的北愛內部兩派矛盾,而愛爾蘭海上的邊境檢查爭議,則成為了英歐關係中的一道裂痕。在保守黨政府威脅單方面改變英國邊檢協議之際,歐盟本周就將終止了過百項對英國學者的科研資助。同時,北愛在邊檢存廢之上形成兩極意見,至今也未能組成政府。
愛爾蘭對岸的蘇格蘭一直以來不滿「被迫脫歐」,構成其繼2014年獨立公投失敗後再嘗試投票脫英的理據。在獨派壓力之下,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最近就公布了其在2023年進行獨立公投的計劃。聯合王國的前景仍然受着脫歐後遺影響。
約翰遜2019年的勝選,某程度上是他「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成功。一方面,他以英國脫歐後將能大舉廢除嚴格的歐盟市場管制,說服了相信小政府、自由市場的一派;另一方面,他又以政府扶持落後地區經濟的「升級」(Leveling Up)口號,吸引了前工業地區選民和保守黨內經濟左翼的支持。在小政府與大政府的正反矛盾之中,約翰遜的個人聲望就成為了兩者之合。
在高達七成民眾認為約翰遜應當下台之際,這道黨內裂痕已不能被約翰遜的政治手腕掩蓋。約翰遜本人在通脹高企下希望減稅惠民,重視財政謹慎的原財臣辛偉誠在他7月5日的辭職信中就點出了他與約翰遜對經濟有「根本差異」,認為約翰遜應當作出「艱難決定」。約翰遜去後,小政府一派的低稅和財政收支平衡與大政府一派的廣泛公共服務之間的難解分歧,將成形成保守黨的撕裂。在這個議題上,此刻人數眾多的黨魁候選人都有大相逕庭的立場。
除此之外,類似將非法入境難民轉送盧旺達、歐洲人權法院對英國應該有管轄權等意識形態議題,也將持續點燃保守黨內的內鬥——特別是在無論下任黨魁/首相誰屬也難有2019年選舉大勝後的約翰遜的威望之際。
在外圍環境、脫歐經濟與政治影響,以保守黨黨內撕裂的圍困之下,保守黨到預計在2024年舉行的下次大選,不只難以重覆2019年的大勝,更有可能敗於工黨和其他政黨之手。
約翰遜兩年後再回來?
這就可能構成了約翰遜東山再起的時機。環顧保守黨內至少十數位有望問鼎黨魁的人物,論政治魅力而言,無人能及約翰遜。而今天約翰遜只五十有八,年紀尚輕,也確實尚有捲土重來的空間。
在他的辭職演說中,他就擺出了毫不認輸的姿態,未有就其道德缺失道歉之餘,更暗嘲黨人的跟風心理,重提其2019年為保守黨帶來30年未見大勝的往績,指自己的政府有數以百萬計人民的授權,並以「反常」(eccentric)去形容黨友的反對。
雖然他任命了黨內具威望人物入閣,又承諾在過渡期內不會推出重大政策改動,但其「難民遺送盧旺達」、「立法單方面中止北愛爾蘭邊檢規定」等已在進行的爭議政策,將繼續推進。
有人認為,這種近乎特朗普的不服輸態度,預示着約翰遜可能會首相通渡期間搞小動作以保留權力。一些保守黨內大老已表明約翰遜應當即時去職,交由他人臨時掌理首相府。工黨也威脅會發動國會不信任投票。
不過,對於以邱吉爾為政治偶像的約翰遜而言,與其像特朗普般冒上背負歷史罵名的風險,不如採用「留得青山在」之法。如今,約翰遜已表明會繼續留住下議院議員,而從政之前在各式傳媒上憑一支筆、一把嘴打響名堂的約翰遜,日後也可以利用後座議員的閒暇,以笑聲與罵聲等待來屆政府的失敗,再圖東山再起。
對於今天聲名狼藉的約翰遜而言,這當然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但選民的記憶是短暫的,而浪子回頭的故事總有市場。我們不能低估自小已有掌權之志的約翰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