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烏克蘭問題光明磊落地反對美國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3月18日,中美元首將再度通話,是為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Joe Biden)繼2021年2月、9月、11月(視像會晤)之後的第四次。

美國方面,據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兩方將討論「管控兩國競爭,俄羅斯對烏戰爭,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普薩基稱「這是我們為保持中美之間開放溝通渠道而不斷努力的一部份」;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拜登將向中國明確表明,中國有責任利用其影響力捍衛國際規則,但北京似乎「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前進」,「中國將為支持俄羅斯侵略的任何行動承擔責任,我們將毫不猶豫地讓其(中國)付出代價」。

據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華春瑩,習拜二人將「就中美關係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熟悉中國外交辭令的人都明白,「交換意見」大抵可被理解為「各說各話,分歧甚大」的意思,意義限於傳遞立場、避免誤判、尋求理解——念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3月14日剛剛同美國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會晤,深入了解對方立場,就更可知道中美分歧之大,習拜通話也是為了兩國可以在領導人層級直接尋求突破。

中美關係:2021年11月16日上午,習近平同拜登舉行視像會晤,是為二人自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三次直接對談。(新華社)

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並不孤立

相較於宏觀的中美關係管理以及台海、貿易等具體問題,兩國在烏克蘭局勢上的取態無疑是現階段各界更重視的議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正在國際輿論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大抵是源於三個原因。

一,美國及其盟友即便已經發動強力對俄制裁,依舊無法改變俄羅斯篤定要解決安全問題的決絕態度,歐盟「外长」博雷利(Josep Borrell)更是於3月10日便表示歐盟「對俄羅斯金融制裁能力已達極限」。黔驢技窮之下,美國若想繼續按自己的設想解決烏克蘭問題,就必須依賴中國的協助。中國拒絕參與制裁,美國便試圖製造輿論施壓。

二,所謂「中國正在國際輿論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正在西方輿論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只不過西方掌握國際輿論的話語權。要知道即便是勉強也可算入西方陣營的日韓,在參與制裁的同時也並沒有苛責中國的表態,更不用說亞非拉地區拒絕參與制裁的大多數國際成員。

三,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在西方思維觀念之下,拒絕制裁俄羅斯便是幫助俄羅斯,便是棄烏克蘭於不顧,便是縱容入侵者。西方社會和政府自是抱持這種觀點,而受其話語權影響,日本、韓國乃至不少非西方國家,甚至是中國都有不少人抱持這般理解。乃至一些愛國國民面臨「究竟該支持政府還是支持道義」的糾結與彷徨。

烏克蘭局勢:俄烏衝突令數百萬民眾背井離鄉,平民在衝突中受傷乃至身亡。(AP)

於此,必須釐清的是,第一,制裁於事無補且對局面有害無益;第二,中國對烏立場並非國際少數派;第三,西方這套思維是錯的。

因此中國並沒有,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北京甚至應當比現在更為光明磊落地點出西方認知與思維的局限和短視,更為旗幟鮮明地反對美國應對烏克蘭局勢的方法。

究竟誰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前進」?

人們需認識到,中國一再拒絕同西方制裁俄羅斯,不僅是為了照顧俄羅斯,更是為了烏克蘭好,為了整體烏克蘭局面能得到更好的解決。絕非普薩基等人所謂「中俄越走越近,相互綁定」。

目前,西方解決烏克蘭的方式主要有二。一,為烏克蘭提供武器,供其與俄軍廝殺;二,制裁俄羅斯,試圖令承受代價的俄羅斯停手——問題是這兩個方法都很愚蠢。

烏克蘭局勢:自3月4日向美國參議院發表Zoom講話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3月16日再次向美國兩院議員發表視像講話,引述9・11和珍珠港事件,再度要求北約軍隊協防烏克蘭,並升級對俄制裁和其他經濟處罰。(Getty)

軍備方面,沒有人希望烏克蘭戰事進一步外擴,沒有人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也是為何即便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逐個在英國、美國、歐盟、加拿大等議會費勁口舌,西方也拒絕直接參與烏克蘭戰事——在此背景下,即便遞再多武器,孤立的烏克蘭也打不過俄羅斯,遞武器只會加劇俄烏軍隊傷亡,並延續戰爭,令平民蒙難。

事實上這也是事實已經證明的:2月底3月初,俄軍基本僅針對烏軍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但在西方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後,烏克蘭戰事一再擴大,雙方炮火也更為激烈,傷亡迅速增加。

制裁方面,制裁力度本就有限,俄羅斯又早已適應各類制裁多年,且當有人拿刀架在你的喉嚨時,你會考慮的只是保命,哪裏還會考慮錢財?這就是克里姆林宮和大多俄羅斯人目前對局勢的理解,即便承受再大代價,也要解決安全問題,既然北約拒絕承諾不東擴,那就靠俄軍自己實現這個目標——更何況,說實在,俄羅斯民族承受苦難的能力,本就堪謂世界翹楚……所以,即便再嚴厲的制裁,俄羅斯也不會停手。

相反,對俄制裁不僅無法實現「俄烏停火」的目標,還在造成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影響力深遠的後果。更重要的是,即便中國、印度、東盟、中亞、中東、拉美、非洲都參與對俄制裁,傷害的也是俄羅斯平民,這是在為未來的衝突種下仇恨的種子。

2021年6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於瑞士日內瓦會晤。美國和北約持續拒絕建立涵蓋俄羅斯的歐洲安全框架,乃至持續以「俄羅斯威脅」形成對俄安全威脅,是為2022年烏克蘭危機的根本原因。(Getty)

旗幟鮮明地抵制「庸醫、惡醫」

是以,中國就是應該立場堅定地反戰,立場堅定地提供人道支援,立場堅定地反對美國應對烏克蘭局勢的錯誤方法,善用自身綜合影響力,促就美俄以政治手段解決北約東擴帶來的歐洲安全問題,以此促就俄烏停火;並為烏東主權和人民安置問題提供宏觀條件、政治智慧和潛在方案。

此種立場和方法論正大光明,沒有任何值得躲藏又或心虛的。人們不要被那些妄圖以「我們佔全球經濟50%」的口號代表國際主流意見的人帶偏。歐美澳日全加起來也不到10億人,無外乎掌控輿論,嗓門大而已——更宏觀地講,世界並非白種人的世界,中國如今的態度,是亞非拉60億人民的縮影,這才是真正的國際主流。

國際主流對當下局勢的訴求抱持同樣的共識:一、為飽受戰亂之苦的平民提供盡多的物資和安置等人道支援;二,拒絕派送武器、拒絕單方面制裁,這對局勢有害無益;三,嚴肅管控烏克蘭危機,防止外擴;四,防止俄烏軍事衝突進一步惡化,為政治和談創造一切條件;五,改變畸形多年、長期製造對立的歐洲安全架構。

治病需治根,若要反戰,就需認識到造成戰爭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此輪烏克蘭危機,俄羅斯以犧牲烏克蘭安全的方式悍然入侵,試圖解決其自身安全憂慮,這是「病徵」;美國和北約短視而二元對立的歐洲軍事安全政策,以及多國多年來的民粹政治,是其「病根」。

面對這種病情,僅針對「病徵」下藥,乃是「庸醫」手段,應被糾正;而明知「病根」卻只言「病徵」者,就無異於懷揣私心的「惡醫」,更當受到抵制與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