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拒絕站隊西方 烏克蘭局勢如何影響印俄關係?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已進入第三個星期的烏克蘭戰事仍然持續。雖然在烏印度人起初遣返困難,且至少有一人在俄軍對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的炮轟中喪生,但在本月初聯合國譴責俄國進軍決議的141個贊成國中,印度卻是赫然缺席。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戰事爆發後曾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卻只打官腔說反對武力、支持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呼籲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並沒有與歐美國家一同對俄國實施任何制裁。

歐美政界對此甚為不滿。包括歐盟理事會輪植主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內的人物多番遊說印度強硬立場無果;美國國務院表態正考慮應否對印度依賴俄製武器而制裁印度;有美國媒體更引述其得到的外交通訊,指美方認為印度正將自己放在俄羅斯的陣營當中;美國國會則有議員將印度和中國在此事的立場相提並論。

雖然莫迪當局近年積極與歐美交好,特別是在印度洋的安全問題,以及針對中國立場上,可是對於印度而言,前蘇聯以至今天的俄羅斯卻一直是印度最值得信賴的盟友。

大半個世紀的鐵杆關係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已向印度輸出糧食和經濟援助,並協助其軍事發展。即使當時的印度以不結盟國家中的領袖自居,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印度卻獲得蘇聯力挺,後者亦支持當時尚為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獨立。在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印度就與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確立了雙方的緊密關係,對抗當時美國藉巴基斯坦為中介聯結文革中的中國對抗蘇聯的外交走向。

正如今天俄羅斯進軍烏克蘭一般,生於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的印度對於蘇軍壓服1956年匈牙利革命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大體保持緘默。而就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主權爭議之上,莫斯科也一直站隊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數十年來多次運用否決權阻止聯合國介入問題;直至2019年印度取締克什米爾特殊地位並嚴厲打壓當地穆斯林示威,俄國也率先將之形容為印度的內部事務。在印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首作核試之際,相較於美國的強烈反對,蘇聯則採取容忍的立場,變相默認印度成為核武國。

普京去年12月才剛訪問印度,雙方簽訂了AK-203突擊步槍在印生產的協議。(Getty Images)

在冷戰時代,印度的武裝也幾乎全然來自蘇聯體系。雖然近年印度有意多元化其武備來源,但印度至今仍然是俄國武器的最大買家,俄國武器佔印度軍火進口的一半,當中包括蘇-30戰鬥機、S-400地對空導彈系統等先進軍備,連印度唯一的核潛艇INS Chakra也是從俄國租借過來。目前,印度有七成軍備屬俄國體系之中,使之難以大改印俄關係。

相較於印俄之間此等深遠、穩定而長久的關係,美國對印度的關注往往出於對美國有利的特定地緣議題,正如今天其印太轉向一般。而且,美國經常忽略印度自身的外交軍事考慮,例如去年拜登從阿富汗的災難性撤軍,在苦心經營阿富汗親印政權良久的新德里看來,就是將阿富汗拱手讓予巴基斯坦的出賣。同時,美國的「價值觀外交」傾向也引起印度的不滿,一些國會議員經常以印度針對穆斯林的人權打壓造文章,而印俄之間就沒有這一層隔閡。

中俄愈走愈近的憂慮

不過,這一次烏克蘭戰事的長遠發展卻可能對印俄關係造成挑戰。

在美國看來,由於作為「四方安全對話」(Quad)關鍵一員的印度對於美國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極其重要,歐洲的事態並不會引起美國對印度作出太大的反應。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拉特納(Ely Ratner)日前在一場國會聽證上就特別對印度的立場表示理解,指美國認識到印度與俄羅斯有「複雜的歷史和關係」,指印度正在進行為期以年計的行動,逐漸多元美其武器採購,並加強軍備的國內生產,認為「美國應該予以支持」,稱印俄關係的發展趨勢正走上對美國而言的「正確方向」。

但烏克蘭戰事引來的西方對俄制裁將無可避免地使俄國在其能源和商品出口,以及其他經濟、科技層面上更加依賴中國,使中俄構成實質上的同盟關係。從印度的角度來看,中國無論是在印度洋的地緣政治場域、中印邊境的領土爭奪,還是在長遠的經濟發展之上,也無可避免是個帶有敵對意味的競爭對手。當俄國愈發走進中國影響力的圈子之中,印俄關係將遇上數十年來未見的質變。

此時,印度尚不願意主動掀起這個質變的序幕,但如果烏克蘭問題最終將世界進一步推向兩極化的局面,到時候印度就不能不作出一個艱難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