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俄羅斯優勢漸明 西方極限制裁已臨極限
3月4日清晨,在已落入俄軍控制的南部城市梅利托波爾(Melitopol)西北約100公里的歐洲最大核電廠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傳出起火消息,一度引來另一次「切爾諾貝爾」的焦慮。最終,火勢並沒有波及核電廠的六個核反應堆,只破壞了位於廠房邊緣的訓練中心。在衝突過後,俄軍奪得扎波羅熱的控制權,並容許核電廠的烏克蘭籍技術人員繼續工作。核電廠當時尚在發電的三個反應堆中的兩個已因此被停運,另一個則以較低產能繼續運作。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其後確認核電廠核心設備沒有受影響,輻射水平亦屬正常。歐洲至此才避過了另一次核災難。
西方世界對於核意外邊緣擦身而過,當然是一如所料的指責俄國行動。不過,俄羅斯方面則反指火警是烏克蘭破壞者所為,稱之為「怪獸般的挑釁」。雖然國際原子能機構3月3日已曾要求俄軍停止在烏克蘭核電廠的行動,不過戰爭意外總難避免。這次事件可算是一次幸運。
南方戰勢幾定
戰爭踏入第二周,俄方的優勢逐漸顯現。相較於較多徵兵制軍人的北方戰線的停滯,來自南方克里米亞的專業部隊顯然更具戰力。隨着控制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黑海出口的赫爾松市(Kherson)於3日成為首個落入俄軍之手的地方首府,俄軍南部戰線正向東、西、北三方推進。
在本文3月6日截稿之時,以東位於頓巴斯地區(Donbas)的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已被俄軍包圍,斷水斷電,經歷連日不止的炮轟,失陷只是時間問題。奪得馬里烏波爾之後,頓巴斯地區兩州的分離主義「共和國」即可與俄控克里米亞建成陸上橋樑,而赫爾松也能幫助解決克里米亞長期面對的供水問題。這就構成了俄國在兩次與烏談判中的最低要求的實現,即承認克里米亞屬俄,以及頓巴斯兩州的獨立地位。
在克里米亞之西,造船業重鎮尼古拉耶夫(Mykolaiv)在本文截稿之時也正落入俄軍控制之中。此前,當地船廠已自行沉沒烏方戰艦,以免被俄國奪得。進一步而言,俄軍預計將向以西的重要港口敖得薩(Odessa)推進,如果該城失陷,烏克蘭將大體上變成了一個內陸國家。
而上文所述的扎波羅熱核電廠正位處其向北行軍的前線。該核電廠原佔烏克蘭核發電量的四成,而烏克蘭發電量的一半也來自核能。可見,俄方能控制此關鍵基建,已算是掌握了烏克蘭民生的一大命脈,而俄軍也有繼續奪取其他核電設施的跡象。
與俄方進軍之初不同,在烏克蘭抵抗較預期強烈的情況下,俄軍已決定採取更多的炮轟手段,希望以火力迫使烏克蘭各個地市投降,當中位於基輔以東的北方城市切爾尼戈夫(Chernihiv)和位於東北的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首當其衝。基輔以北延綿近60公里的俄軍車隊,則似乎因補給和物流問題只能緩緩前進,不過由於烏克蘭沒有以空軍對此明顯目標發動強大攻勢的能力,因此俄軍預計將可逐步取得優勢。
對此,西方可用的工具極其有限。3月4日,北約再次確認不會在烏克蘭建立「禁飛區」,以免與俄軍正面對碰。其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嚴詞指責這是為俄國空襲「開綠燈」,「所有從今天起死亡的人,也將是因北約、因北約的軟弱、因北約的不團結而死」。其批評之激烈反映出在俄軍穩住優勢之後,烏克蘭已難以避免戰場上的失敗。
其實,澤連斯基從俄國進軍之前就一直要求要與普京會面,但一直不得要領。上周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通話中,普京就重申烏克蘭人放下武器是停火談判的前提。而在戰爭爆發後的兩次俄烏談判中,唯一的可見成果只是上周雙方達成設立人道走廊供一般民眾逃離戰火並作藥物糧食供給的共識。其首個實際執行點為馬里烏波爾。
西方的全方位制裁
儘管北約不願派出軍力直接介入烏克蘭戰事,但歐美國家卻將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制裁推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對俄國開展了另一種沒有硝煙的戰爭。從對俄國官員、富商以至普京本人的傳統制裁模式,到動用SWIFT國際結算系統制裁俄國多家銀行,並禁止與俄國央行的交易和凍結其資產,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已到了前所未見的嚴重程度,只留下不影響能源交易的空檔。俄羅斯盧布上周就對美元大跌近三成,有分析更稱俄國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將下跌35%。
除此之外,各種非官方的「制裁」也接踵而來。俄羅斯與白羅斯的運動員被禁止參與北京冬季殘奧;一級方程式賽車取消俄羅斯大獎賽;國際冰球總會禁止兩國運動員參賽;國際足協禁止俄國隊伍參加包括世界盃在內的任何國際賽事;連在歌劇界有神級地位的俄羅斯女高音涅翠柯(Anna Netrebko)也被迫取消了其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
不少私人企業也因為戰爭影響而決定退出俄國或暫停俄國業務。英國石油公司(BP)、挪威艾基挪(Equinor)和蜆殼(Shell)已決定賣出俄國業務,馬士基(Maersk)的貨船將不停泊俄國口岸;宜家家俬(Ikea)將關閉俄國店舖;Nike停止俄羅斯的網購服務;蘋果(Apple)不再銷售該公司產品。
雖然西方政客都強調他們所反對的是普京當局,而不是俄羅斯人民,但從各類制裁的無差別廣度來看,這無疑是一種孤立整個俄羅斯的行動。其結果也在預期之中:正如美國長年針對古巴、伊朗、委內瑞拉的制裁一般,政策目標長年不能達成,相互之間的仇恨變成常態,而被制裁的國家也將另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渠道,長遠使制裁實效消退。
對此,普京上周就特別對其鄰國提出警告,稱俄國「沒有對我們的鄰國有不良企圖,我建議他們不要升級局勢,不要引進更多的限制」,聲言「所有我們的行動,如果我們有行動的話,它們永遠只會是對對俄羅斯聯邦不友善行動的回應」。
隨着俄國與西方關係惡化,當俄羅斯立法管制「假新聞」,禁止人們公開呼籲制裁俄國,由於俄方一直反對媒體將其在烏軍事行動形容為戰爭,英國廣播公司(CBC)、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彭博(Bloomberg)、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機構也宣布了不同程度在俄暫停營運的措施。另一邊廂,俄國也指控Facebook和Twitter對俄國媒體有歧視,因此對它們分別落實了全面封鎖和局部封鎖。
目前,歐美絕大多數國家尚未敢動用制裁俄羅斯能源貿易的「七傷拳」,但從外界對此的不斷討論以及美國主要政客對此的支持可見,歐美對俄國的制裁已接近極限,沒有太多升級的空間。如果能源制裁的極限點一到,除了歐美疫後經濟復甦期望大概可一筆勾銷之外,西方與俄國的關係也將跌至比冷戰後期還要差的局面。這是歐美願意為烏克蘭付出、卻不一定能達成目標的代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