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警告來襲 聯儲局褐皮書揭示物價壓力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6月2日,美國聯儲局公布了地區經濟調查報告,這份被外界稱為褐皮書的報告對美國經濟的總體復甦依然維持了樂觀態度。不過,報告認為,經濟面臨的整體價格壓力進一步增加,美國企業預計在未來幾個月面臨更大的成本增加壓力。

報告認為,疫苗接種率提高和社交隔離措施放鬆對經濟有積極的影響。其中,擴大疫苗接種率對消費者支出的提振最為顯著,特別是在休閒旅行和餐廳支出方面。輕型車銷售保持穩健,但受到庫存緊張的制約。對包括港口在內的運輸服務需求「異常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聯儲局調查顯示,自上次報告以來,「總體價格壓力進一步增加」。很多受訪者都表示,建築和製造業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供應鏈不暢加劇了成本上升的壓力。

需求的增強使得一些企業,特別是製造商、建築商和運輸公司,將大部分成本增加轉嫁給了消費者。展望未來,受訪人預計未來幾個月將面臨成本上漲和價格上漲問題。

今年以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多次表態不會加息,安撫敏感的市場。(新華社)

投資者關注即將發布的美國5月非農就業數據,經濟學家目前預期新增67.1萬人,高於4月新增的26.6萬。市場也關心近期公開講話的一系列聯儲局官員如何看待通脹及其預期指標的走高。聯儲局目前的主流論調是,只有在通脹和就業「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後,才開始縮減。

在通脹壓力越來越顯著的情況下,4月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令人大跌眼鏡,大幅不及預期,失業率上升至6.1%,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加劇,僱主發現招聘困難。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目前仍然有近1,000萬人失業,失業超過27周的長期失業人數依然維持在410萬高位。大量的失業人羣「捂緊錢包」等待政府救助,這可能會導致企業勞動力短缺和上游原材料漲價的成本很難轉嫁給下游的消費者。

事實上,不僅在美國,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央行放水,流動性氾濫成災,導致各類資產價格暴漲。今年,國際大宗商品漲價正在逐步向中國國內傳導,主要工業原材料均大幅上漲。

從中國製造業自身情況來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對製造業的結構性影響已經顯現,兩類行業企業受益:一是部分上游企業和製造業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市場需求回暖,加大原材料採購;二是高技術製造業附加值高,市場需求旺盛,繼續保持高景氣擴張勢頭。

但最新數據顯示,5月部分小型企業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指數再度回落至50枯榮線下方,一定程度是受海外新出口訂單下降,需求回落影響。再加上大宗商品價格過度上漲明顯增加部分中下游製造業企業生產成本、擠佔利潤,部分企業擴張意願有所降低。

可以看出,儘管經濟結構不同,中美之間都面臨着通脹傳導壓力。但由於中國疫情控制得當,增長回升和貨幣財政政策退出周期均領先全球,這給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留下了靈活性和空間。在製造業修復勢頭略有放緩的情況下,內需相對有韌性,雖然外需可能存在波動,但類似於東南亞疫情再次爆發反而可能會成為拉動出口的短期因素。

反觀美國,根據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調查,對未來一年消費者通脹水平的預期在5月份達到了4.6%,創2011年中國商品繁榮以來的最高水平。如果通脹繼續上行,持續不斷的量化寬鬆不是長久之計,留給貨幣當局的選擇空間就更少了,討論縮減債券購買恐怕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