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如何判斷美國通脹是否會持續?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通脹已經來臨,而且從長期來看,價格面臨很大上行壓力。但對於投資者和美國經濟來説,當下的情景和屆時的設想之間橫亙着一大問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認為眼下的價格上漲勢頭是暫時的,到明年就會消退,這種看法對嗎?

《華爾街日報》6月1日報道,美聯儲的一些人已然抱有模糊的疑慮,他們一邊繼續傳遞關於通脹可能會自行回落的觀點,一邊卻又開始談論,何時適宜探討部分取消美聯儲的超常刺激舉措。

通脹不會持續太久的論據很簡單。在刺激舉措出爐和經濟重新開放釋放被壓抑需求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已經得到很大提振。目前供給無法跟上,原因包括:當初需求在抗疫封鎖措施實施期間重度萎縮時,庫存和產能下降;勞動者重返工作崗位的意願有限;抗疫限制措施對生產造成負面影響。於是,在一些細分領域,價格漲幅高得離譜(二手車就是如此),這正推高總體價格水平。由此造成的通脹等到人們花完手頭的閒錢、商業活動恢復正常時便會消退。

困難在於如何檢驗這是否正確,因為疫情之後經濟反彈的幅度干擾了很多常用指標的表現。有三大領域值得關注:勞動力、消費者需求和通脹預期。

工人加薪可能推高通脹。工人不足,於是薪資會上升。這些工人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隨之上漲。然後工人又要求加薪,周而復始。

有大量坊間跡象表明,工資水平正在上升,尤其是底層工人的工資。隨着職位空缺數量達到紀錄高位,企業報告自身正在提高薪酬,併為招聘提供特別獎金,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 AMZN)和麥當勞(McDonald's Co., MCD)等幾家超大型公司在人手不足之際提高了工資。

美國獨立企業聯盟(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發現,今年3月和4月小企業主整體最關心的問題是勞動力質量,當時他們正在大舉招聘。同樣,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5月份的製造業調查顯示,技術工人短缺情況是自2010年開始詢問該問題以來最為嚴重的。

但該現象會長久存在嗎?這一通脹情況是,就業市場中的工人與僱主所需的技術工人不相匹配,而底層員工的工資上升會向上滲透,因為更多高級員工要求加薪以維持其工資溢價。第二部分似乎合理,但第一部分更難成立。誠然,封鎖措施加速了遠程工作的普及,或許還鼓勵了年長員工退休,但經濟真的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嗎?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工人短缺是由臨時因素疊加造成的,比如新冠擔憂,失業福利增加導致工作吸引力下降,以及在學校停課期間,一些家長面臨照料孩子的問題。隨着疫苗接種的推進,人們的擔憂將會消退,額外的聯邦福利將在9月到期,學校也將重新開放。到9月份,980萬失業人口和810萬職位空缺可能會匹配,技工短缺和隨之而來的工資壓力將會消失。

報道指出,只有在9月份才能確定;如果一些失業者不工作是出於主動選擇,或是為了照顧孩子,一旦失業福利下降,學校全面復課,他們肯定想趕緊找工作。與此同時,選擇提前削減福利的共和黨州的就業數據也值得關注,以觀察是否有更多的人重新工作。9月份,注意美國獨立企業聯盟和里士滿聯儲銀行等機構進行的調查,以確認技術工人短缺問題是否緩解,並繼續關注企業關於利潤率的言論,因為他們正在努力解決是自行消化漲薪的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客户的問題。

擺脱了封鎖措施限制的消費者現金充裕,在商店、酒吧和休閒活動重新開放之後,他們一直在大舉消費。IHS Markit的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5月份整體經濟的新訂單數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去年經濟衰退,但家庭收入好轉,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預測下一步情況發展時,應當有所保留。一種可能性是,家庭花掉一些存款,但繼續比以前存更多的錢,以防未來遇到困難,同時物價上漲讓人們在大筆花銷之前三思而行。在這種情況下,目前需求噴薄的局面將難以為繼,逐漸平息。

另一種可能性是,消費者認定這是「咆哮的20年代」重現,並且他們想要聚會狂歡,花光所有儲蓄;再加上工資上漲,他們將有更多的錢供消費。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需求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對供給和工資持續施加壓力。再加上公司為了滿足需求而增加投資,那麼繁榮的條件就具備了,除非生產力提高或勞動力人數擴張,否則通貨膨脹將持續下去。

觀察消費者的支出和儲蓄可以衡量這種情緒,而企業投資則可以當作未來生產力的一個粗略替代指標。

通脹預期有可能自我實現,美聯儲正予以密切關注。根據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調查,對未來一年消費者通脹水平的預期在5月份達到了4.6%,創2011年中國商品繁榮以來的最高水平。然而,3%的長期通脹預期仍然只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值,不太可能讓美聯儲感到困擾,同時美國國債市場的長期平準通脹率仍然接近美聯儲2%的目標。上述這一切以及經濟學家的預測應該會得到密切關注。如果通脹預期不再錨定在美聯儲的目標上,政策制定者就要大傷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