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2+2阿拉斯加會晤在即 選址令人想起美蘇冰島會晤

撰文:劉沐晨
出版:更新:

應美國方面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即將於當地時間3月18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

阿拉斯加與夏威夷一樣,並不在美國本土,美國選擇一個離北極圈僅有5度的地方作為會談地址,背後有着特別的外交考量。安克雷奇的泰德·史蒂文斯國際機場(Ted Stevens Anchorage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東亞和北美之間空運的最大中轉站,80%跨太平洋的貨機都需要在這裏中轉。中美建交時簽訂的《中美航空協定》使中國的遠程客機也開始了在安克雷奇中轉的傳統。

正是安克雷奇中轉站的獨特身份,讓中美雙方在即將到來的會晤中處在了微妙的外交平衡中。中美的參會人員都需要長途飛行才能到達,賦予了此次戰略對話「相向而行、共同努力」的意義。這讓人不禁想到了1986年美國時任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與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的會晤。

很多人都將蘇聯解體當作冷戰結束的標誌,但事實上,冷戰結束的共識早在此前4年的冰島會晤決定消減核武器時就已經達成。美國距離冰島需要5小時的飛行,從蘇聯飛抵冰島也需要5個小時。1986年戈爾巴喬夫建議與列根在冰島會晤,在此之前,雙方均持有大量核武器,足以導致兩國相互毀滅對方。儘管雙方沒有正面的衝突,但是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軍事結盟、戰略部署、間諜活動、太空競賽等,任何一個諸如第二次中東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的事件,都有極大風險讓世界滑向末日邊緣。

在冰島會晤中戈爾巴喬夫建議大幅進行核裁軍,在5年內把兩國的進攻型武器削減一半,10年內全部消除;銷毀亞洲80%和瞄準歐洲的全部中程導彈;將《反彈道導彈條約》(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的守約期限延長至10年等。儘管會議的最後因為蘇聯要求美國扼殺「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ce Initiative)導致雙方不歡而散,但是雙方在消減核武器上取得了重要共識,這在兩國軍控談判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戈爾巴喬夫在冰島會晤上想要一次性解決中程導彈、戰略核武器和戰略防禦計劃的主張雖然沒有立刻得以實現,但是當時各國政府和輿論都抱持着「會談前不樂觀,會談後也不悲觀」的態度,認為冰島會晤朝着緩和冷戰雙方的關係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兩國領導人在多年後出版的回憶錄裏都對冰島會晤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戈爾巴喬夫評價1986年的會晤為「一次真正的突破」,列根也表示冰島會晤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事實也正如他們所言,冰島會晤的確成為了緩解美蘇軍事競賽和國際緊張局勢的重大轉折,把注意力從軍備轉到了綜合國力的競爭上,增加了戰略互信,建立了對話機制。

冰島會晤後,兩國保持了近3年的對話態度,使兩國關係開始從對抗走向接觸。蘇聯仍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勢,頻頻對美國發起建議攻勢,儘管雙方承認在阿富汗、兩伊戰爭和如何削減核武器上仍存在重大分歧,但兩國一致認為經常交換意見是非常必要的。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國元首於1987年12月8日在華盛頓特區正式簽署了《中程導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至此,可以說冰島會晤是扭轉世界局面的重大外交事件之一,而在35年後的今天,中美2+2阿拉斯加會談在即,希望雙方不辜負「相向而行」的外交考量,努力彌合矛盾。同時外界也不要因為會談結束後沒有顯著的成果而過於悲觀,因為冰島會談告訴我們,願意開始對話,就是扭轉對抗局面的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