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倒向誰 | 中美東北亞爭奪的關鍵砝碼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3月17日結束日本訪問後,開始為期兩天的韓國之行。除了商討經貿、海事安全、半島核以及美韓軍費分攤等問題以外,兩人訪韓的主要目的還是協調應對中國挑戰。但和日本一味地強化日美盟邦關係不一樣,韓國面對的形勢更為複雜。一方面它需要保持韓美同盟,另一方面也要呵護好同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但隨着中美全面競爭的不斷升級和加劇,韓國在中美之間被迫選邊站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而韓國因為其所處的地緣位置,也成為中美東北亞爭奪的關鍵砝碼。
如果韓國選擇倒向美國,整個東北亞格局就會回到二戰後冷戰時的狀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派出兩位內閣大員到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穩定和鞏固同韓國的盟邦關係,使其加入由美國主導制華民主同盟。如果韓國倒向美國,就意味着它又把自己的生存利益和未來發展片面捆綁在美國身上,並在民主價值觀和國際準則等層面和美國站在一起。這都會讓中國在和美國的地緣政治博弈中處於被動地位。
如果韓國倒向中國,則美國在東北亞的同盟體系就有可能瓦解,其整個印太縱橫制華的網絡也會出現缺口。這是中國通過周邊雙邊外交衝破美國圍堵的最積極的結果。當然,韓國這種可能的轉向並不應該是中國強迫所致,而是韓國根據自身利益需要和半島形勢發展主動做出的戰略選擇。屆時,中韓在半島事務中的話語權也會加大,進而推動地區一體化和維護半島穩定。美國反而會處於被動。
最重要的是,中國可以通過和韓國這一西方眼中的民主國家和經濟體全方位強化關係,緩解外界對中國持續崛起的憂慮。
所以,在美國爭取韓國的同時,中國的策略就是從文化、經濟和軍事交流等層面,全面強化同韓國的關係,避免其在雙邊貿易和半島安全上過度靠向美國。比如,2021年2月以來,文化交流層面,中國輿論層面的「限韓令」已經徹底解除;經貿層面,雙方第二階段自貿協定談判順利推進,雙方減稅舉措和零關稅覆蓋率都會增加;軍事層面,中國東部戰區海軍和空軍同韓軍也開通了直通電話。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自身實力增強,韓國政府自主性也在加強,這使得韓國在中美之間的自我價值定位發生變化。
中美全面升級對華博弈,文在寅政府看得很清楚,韓國要想避免捲入大國競爭,必須尋求經貿利益多元化,拓展更多發展空間。2017年以來,文在寅政府先後提出了對俄對朝的「新北方政策」以及對東盟和印度的「新南方政策」,啓動和中國的自貿區談判,並加入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些做法都體現了韓國在經貿領域多元化利益訴求,主要着眼亞洲。
尤其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和現總統拜登的強迫性和政策模糊性,都讓文在寅體會到了轉變的需要。所以,拜登上台前,文在寅就明確表態,平等對待中美。但和過去立場相比,這種向中間靠的立場也是一種轉變,無異於一種開始向中國靠攏的姿態宣示。
當然,這種靠攏並不等同於拋棄韓美同盟,只是韓國根據利益需求,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強化同中國的戰略合作。這一趨勢從朴槿惠時期就已開始。中國也不要指望韓國能完全脱離美國掌控。
從以上三個角度看,韓國作為主要經濟體之一,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也非常特殊。它的抉擇關係到拜登政府民主聯盟體系的建設和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盤。尤其在東北亞,韓國就是中美地緣博弈的一個關鍵砝碼,它的抉擇將影響整個印太地區的大國戰略博弈。今後中美誰能爭取到韓國,誰就能在地區政治博弈中佔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