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主義真偽之辯的本質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1月29日結束。1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演講,稱試圖建立集中的、單極的世界秩序的時代已經結束。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演講中表示反對中美對峙中的結盟行動,希望避免建立集團。她還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25日演講中有關多邊主義的表示認可,稱「看到了多邊主義的必要性」。

習近平在演講中稱,要堅持通過制度和規則來協調規範各國關係,反對恃強凌弱,不能以多邊主義之名、行單邊主義之實。規則一旦確定,大家都要有效遵循。「有選擇的多邊主義」不應成為我們的選擇。

1月1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印尼時稱,只有踐行真正多邊主義,才能維護好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推行偽多邊主義,只會製造新的分裂、引發新的衝突,國際社會對此應加以警惕。

中國官媒新華社1月26日的一篇報道中稱,2017年,習近平發表達沃斯演講時,人們憂心忡忡的還是經濟全球化能不能繼續下去;今天,人們討論的焦點已變成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多邊主義。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這樣的論壇。(Reuters)

中美歐的不同

在北京話語體系中,有些國家在以多邊主義為名、行單邊主義之時,是偽多邊主義。這意有所指。過去幾年裏,「多邊主義」是與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為代表的「單邊主義」的較量。如今,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宣示美國要回歸多邊主義。拜登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強調要與盟友一道應對中國,要召開民主國家峰會。這是王毅此前稱要踐行真正多邊主義要「反對」的內容之一——「將多邊主義意識形態化,打造針對特定國家的價值觀同盟」。

中美在多邊主義上有着不同的認識,中歐也是如此。儘管默克爾稱同意習近平的「多邊主義必要性」看法,但她也指出,與中國在一個問題上並沒有立即達成一致,即當雙方有不同的社會模式時它意味的是什麼。「何時開始干預,何時結束?何時支持我們不可分割的基本價值觀?」

早在2020年5月,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就表示歐洲與中國對多邊主義理解不同,在他看來,中國推行的是「有選擇的多邊主義」,是「中國優先」的多邊主義,歐盟要注意「字後面的」東西。

1月2日,王毅接受中國國內媒體採訪時談到中歐關係,稱中歐雙方共同倡導的多邊主義,應是致力於各國的團結合作,而不是服務於集團政治;應當超越不同體制的差異,而不是以意識形態劃線。「應是」和「應當」說明中歐目前並不是這樣做的。

拜登上台似乎讓美歐翻過特朗普政府這四年,重新在多邊主義上合作。歐盟去年(2020年)12月擬定的一份《歐盟—美國全球變化新議程》草案中,建議支持拜登召開「民主國家峰會」的想法,並表示,新的跨大西洋議程應該是「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的新全球聯盟的關鍵」。但默克爾在本次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又反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希望避免建立冷戰式的對抗集團。

2018年8月,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提出建立基於相同價值觀的「多邊主義者聯盟」的想法,認為加拿大、日本、韓國和南非這些國家可能是多邊主義者聯盟的首批聯繫對象。這個聯盟拒絕了美國,同樣也拒絕了中國,稱「中國是帶有很多限制的國家調控和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代表」。

不同在於什麼

中美歐都在宣示維護多邊主義,其中又有不同和矛盾之處。這場多邊主義真偽之辯的本質是什麼?

一方面,維護多邊主義是一種「政治正確」,各國宣示對其的堅持是讓自己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問題是:何為真、何為偽?真偽的標準是什麼?是基於意識形態還是價值觀還是利益?答案顯然會因為立場不同而不同。因此,「維護多邊主義」就有着政治博弈的色彩,是各國對全球治理的路線之爭。

另一方面,不論是多邊主義的存廢還是真偽爭議,都說明現在的多邊主義出現了問題,而各國尚未建立起對多邊主義的共識。

在現有的多邊主義體系下,其設計的國際制度、成立的國際制度多是由主權國家和政府完成的,是以國家為中心。這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國與國之間本身有力量、意識形態、歷史傳統等的差異,對各國的約束、實現公平公正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何聯合國有時候會淪為大國工具的原因。

隨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格局越來越呈現多極化的特點,以國家為中心的多邊主義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對此,世界需要將多邊主義的內涵進一步完善。習近平25日的演講中表示21世紀的多邊主義要守正出新、面向未來。但21世紀的多邊主義到底是什麼,各方仍處於摸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