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新興經濟體的勢頭被打斷了嗎?
2010年,當南非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最初的「金磚四國」(BRIC)——組成「金磚國家」時,發明這一名詞的作者奧尼爾(Jim O'Neill)表示了意見。奧尼爾認為,南非的規模和經濟分量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讓它加入金磚國家有可能破壞該集團的一致性。
十年後,新冠肺炎疫情證明了作者的擔心。通過凸顯金磚國家之間日益加劇的分歧,百年一遇的疫情顛覆了以往對該集團的預期,損害了該集團的團結。然而這一次,受到挑戰的不僅僅是南非。
冷戰結束後的過去三十年,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一個相對富裕的發展時期。這些國家利用和平的機會,在世界全球貿易和價值鏈中找到一席之地,開始「新興」。
自2001年首次被提及,到2010年正式匯合,金磚集團被稱為這些新興經濟體中最具影響力的集團。五個成員共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佔世界人口的40%。它們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被視為能成為21世紀的經濟發動機。在這二十年間,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在全球GDP中的比例從2001年的18.8%增長到2019年的30.5%。
然而,並非所有金磚國家成員都對該集團的聲譽做出了同等貢獻:其大部分增長來自中國和印度。自2001年以來,中國的實際GDP增長了979.9%,印度增長了480.8%,但其他國家卻因各種形式的經濟失調而受阻,南非過去20年的增長只有188.9%。
2020年的疫情凸顯了金磚國家的這些差異:雖然印度仍然是累計病例最多的國家,但人均病例和死亡人數最高的是俄羅斯、巴西和南非,這三國也是近20年來GDP增速較慢的國家。而印度在減少新病例的同時,其他三國正面臨着令人擔憂的第二波疫情。相反,中國在圖表中處於最底層,已經成功阻止病毒的傳播幾個月了。
今年,長期的財富分化和不平等的經濟管理能力,應將拉大金磚國家之間的差距,尤其是中國,將以其他國家夢寐以求的經濟增長軌跡進入下一個十年。
增長受挫的巴西
巴西原本是金磚五國的完美標杆:2000年至2010年,巴西的經濟增長一直超過高盛(Goldman Sachs)等經濟分析機構設定的預期,平均每年增長近5%,2010年達到創紀錄的7.5%。然而自此之後,它的增長始終不盡如人意,在2015年至2020年的五年裏,它的增長率相反下降到0.5%的負增長。
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的政府原本被寄予希望,希望能改革國家繁重的稅收、公務員結構和央行管理系統。但疫情暴露了博爾索納羅的民粹主義和機會主義本質,其對疫情不負責任的處理方式,迫使該國在與全球最嚴重的疫情之一作鬥爭時,被迫中止其改革計劃。
自危機開始以來,已經有超過17萬巴西人死亡,其衛生系統本就處於崩潰的邊緣,又正要面對疫情的第二波。該國的社會狀況也岌岌可危:2020年上半年有12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促使一些人宣布巴西正經歷「就業末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10月預測,巴西經濟目前預計將在2020年收縮5.8%,直到2021年才會回升至2.8%的增長。
與秘魯等其他南美國家所經歷的情況類似,巴西正面臨着幾十年經濟增長的覆滅。窮人和中產階級家庭在該國多年的經濟擴張中所積累的財富,都在幾個月內被疫情摧毀。巴西的衛生危機很可能還將持續數月,而不太富裕的家庭可能還要數年才能「恢復正常」。
巴西領導人的態度受到了尖銳的批評,在疫情期間,博爾索納羅嘲笑戴口罩,淡化疫情的嚴重性。在今年11月17日的金磚國家會議上,他表示「像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組織......需要徹底改革」,並聲稱個別國家會比國際社會更好地應對危機。
這種態度與其他金磚國家的姿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習近平在同一次會議上表示,「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無法扭轉的」。與此同時,雖然印度和南非一直在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推動一項動議,要求破例豁免藥企對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以幫助發展中國家以更為便捷、更能負擔的價格生產並獲得新冠肺炎疫苗,但同樣沒有主要藥廠的巴西,卻破天荒地站在了歐美一邊予以反對,令各方對巴西疫情的擔憂進一步加重。
南非和被破碎的非洲夢
當南非加入金磚國家時,整個非洲大陸都歡呼雀躍,然而和巴西一樣,此後它的雄心壯志並不總能獲得成功。自2005年以來,該國的表現不如經濟學家所希望的水平。
如今,疫情的影響進一步削弱南非的前景。其2020年第一季度的失業率為30%,並一直繼續上升。在總統拉馬福薩(Cyril Ramaphosa)提出相當於南非GDP10%的5,000億南非蘭特(約2500億港幣)社會救濟和經濟支持計劃後,該國的財政赤字翻了一番,從佔GDP的6.8%上升到15.7%。IMF在10月更新了其對南非2020年GDP增長的預測,從5.8%的負增長到更糟糕的8%的負增長。
應對這一財政壓力,南非需要減少支出並提高稅收,但對政府能夠實施強硬措施的信心不足,標準普爾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對該國的弱評級解釋為「國家政治領導層無力採取及時和充分的措施」。
這種改革的困難可以追溯到南非的歷史和充滿分裂的社會:像南非這樣歷史上經歷過白人殖民和極端種族不公正的國家,由於缺乏土地所有權改革、社會保障和累進稅制的缺失,長期存在不平等現象。在這種後殖民社會中,強有力的改革措施往往充滿了政治困難。
金磚國家成立之初,南非是非洲發展的象徵,在隨後的幾年裏,眾多非洲經濟體也表現出了可喜的增長。然而,和南非一樣,非洲大陸今年也面臨着發展的急劇退步。據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統計,與疫情發生前預期的25,900億美元GDP相比,非洲經濟可能收縮1,450億至1,900億美元不等。
多項研究顯示,2014年伊波拉(Ebola)疫情對非洲國家產生了長期影響,一項研究表明,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在疫情發生後再也沒有恢復到之前的增長軌跡。這使得IMF的一組研究人員擔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樣的過程會否重演,特別是非洲的低收入國家,面臨着「失去的十年」的發展風險。
印度和俄羅斯的雄心受到抑制
金磚五國中的歐亞大國情況相對要好一些,印度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着較高的增長率,而俄羅斯雖然受到油氣價格下跌的影響,但其人均GDP卻與中國不相上下。
然而,兩國也深受瘟疫的影響。印度的GDP在2020年第二季度下降了驚人的23.9%,並且它還受到全球匯款下降的影響,印度GDP的3%依賴於海外僑民匯款,這一比率是其他金磚國家的10倍。在俄羅斯,失業率猛增30%,由於聯邦鎖定措施,地區政府正面臨20年來最高的預算赤字。據IMF的最新預測估計,印度經濟將收縮兩位數(10.3%),而俄羅斯將收縮4.1%。
兩國的政府紛紛作出回應,承諾推出刺激計劃。10月12日,莫迪政府宣布了一項100億美元的計劃,5月俄羅斯政府已經推送了總額佔GDP2.5%的計劃。然而現金救助或許能夠緩解企業和家庭所經歷的一部分壓力,但如果不把疫情控制住,經濟活動就無法持續恢復。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刺激計劃很可能最後會被投資到股市、美元或其他避險工具中,而政府希望促進的就業卻依然脆弱。
這種微弱的抗疫反應給兩國的全球雄心蒙上了嚴重的陰影。印度與病毒的鬥爭損害其成為世界強國、擺脫貧困和實現軍隊現代化的雄心。俄羅斯也不得不承認,它在減少對能源行業的依賴性方面失敗了,今年的國際能源需求下降對它傷害很大。雖然它一直試圖保持地緣政治影響力——莫斯科聲稱成功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支新冠肺炎疫苗——但大多數評論家仍然持懷疑態度,包括其本國公民。10月2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調查指出,在所有金磚國家中,當被問及「如果新冠肺炎疫苗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並且可以使用,你會服用嗎?」的時後,俄羅斯人的懷疑態度最為強烈:只有54,9%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打一針,而在中國、南非和巴西這一比例為80%或更高。
中國堅持改革,搶先一步
中國是金磚國家中唯一被預測今年會擴張的經濟體。在第一季度收縮了6.8%之後,IMF預測中國經濟在2020年將擴大1.9%。
雖然疫情爆發始於其境內,但中國能夠比金磚國家內外的大多數其他國家更好地管理它。官方數據位於5,000名死亡人數以下,是比南非少4倍,比法國少10倍,以及比印度和巴西少30倍左右。在抑制病毒的過程中,當其他國家仍面臨冬天感染浪潮時,中國卻能實現經濟復甦。滙豐銀行(HSBC)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甚至表明,在中國第三季度實現4.9%的增長後,中國現在在GDP方面「撐起了世界」。
不過,中國的增長並非完全沒有挑戰。疫情同樣嚴重影響到就業及中小企業,此情況在東南沿海仰仗對外出口的地區尤其明顯,海外訂單戛然而止,令得這些企業不得不尋求在國內市場消化的空間;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工業供應鏈的「中止」,令中國承受最直接的影響。這一系列因素也是中國政府近來愈發強調「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一大客觀因素。
然而,與其他金磚國家成員不同的是,中國表現出了一貫的改革和有效治理能力。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和2015年A股災害之後,中國政府領導了一場自認成功的「抗擊金融風險之戰」,雖然國家沒有沉迷於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以應對疫情,但習近平的改革議程在2020年也沒有放緩。
舉例來說,在11月16日至17日的會議上,中共中央在首次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誓言繼續推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過去幾年,隨着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作出專門部署,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彰顯」,中國法院處理的行政案件、知識產權相關案件和破產案件急遽激增。
這種執政能力為中國在疫情前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並將使其在疫情後能繼續保持這種狀態。根據IMF的數據,中國在明年將達到8.2%的增長。
未來的增長軌跡
發展中國家可能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感受到這一疫情帶來的損失。聯合國的「每個婦女,每個兒童」計劃在其最新報告中警告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關閉學校,意味着發展中經濟體的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永遠不會再回到學校。經濟學家警告,衛生和教育部門今年面對的壓力可能會對這些國家的生產力造成長期影響。
同時,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受到貿易增長乏力的挑戰,使其發展道路變得狹窄,而且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以及工業自動化和3D打印等技術顛覆,都有可能減少全球對勞動力的需求,並引發全球價值鏈的縮減或分割。
這在新興經濟體之間造成了一種差距,一邊是有能力在貿易、基礎設施和投資方面實施有效改革,以繼續獲得新的增長、就業和減少貧困的經濟體,另一邊是治理薄弱、無法適應全球變化的經濟體。後者很可能會遭受健康危機的長期影響。
這場疫情加劇了過去20年的增長模式:一個國家在疫情發生前的表現越弱,復甦之路就越艱難。雖然金磚五國在2010年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但其成員的發展差距在今天已經變得非常明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強有力的治理、改革的意願和審慎的政策——也決定了一個國家應對疫情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