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幕僚揭底】對華貿易鷹派的政治生命力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2020年1月中旬,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收割貿易戰階段性成果,以穩固自己的票倉。1月下旬參議院對特朗普彈劾案的審判,又凸顯了他在國內面臨的政治羈絆。兩撥風波過後,特朗普將把工作重心放在連任競選。

中美在2020年1月簽署的第一階段協議,是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看重的成果,但這絕非他身邊的鷹派幕僚此前所期待的結果。尤其對於鷹派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來說,這種協議起初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位參加過談判的鷹派幕僚出來表態,和特朗普唱反調。在特朗普個人政治利益面前,這些鷹派並沒有外界所強調的那樣不可妥協。

在白宮過去三年當中的三次權力清洗過程中,特朗普貿易團隊變動不大。雖然經貿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但和國安鷹派不同,貿易鷹派的立場是為了配合特朗普,彰顯美國的「強大」,並以此通過「極限施壓」和「出爾反爾」等手段套利,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他們最後能夠站穩腳跟並有所作為,主要是因為和特朗普志趣相投,比如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納瓦羅。

特朗普敬佩里根,自然也佩服效力過里根且和自己同歲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更何況萊特希澤又是里根時期對日貿易戰的功臣。納瓦羅是對華強硬派,曾撰寫出版《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和《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等書籍,對中國的批評態度獲得特朗普青睞。特朗普重用他和重用博爾頓是一個思維,即強硬派能夠談判出完美得讓反對黨無可辯駁的貿易協議。

和國安團隊幕僚不一樣的是,經貿團隊不存在大的人事洗牌,而只是內部權力話語分配不同時期有所差異而已。

比如,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都曾先後主導對華貿易事務,但特朗普最後還是比較依賴萊特希澤。據說特朗普現在已經習慣了萊特希澤和納瓦羅同時出現。對這個兩人組合,就連80歲的羅斯也難以制衡。羅斯官階比他倆高,但影響力不如他二人。當然,無論萊特希澤和納瓦羅有什麼樣的個人理想或政治訴求,他們都需要把握好和特朗普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

但和鷹派幕僚相比,特朗普家人地位在權力洗牌過程中並未被撼動,這是特朗普內閣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即便是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不得不搞好同庫什納夫婦的關係。蓬佩奧甚至多次和伊萬卡同台出席特朗普的政治集會。日本大阪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習特會和板門店特金會期間,白宮高級顧問伊萬卡(Ivanka Trump)高調錶現,基本上扮演了一名外交官的角色,風頭甚至蓋過蓬佩奧。這說明連任競選的特朗普也沒有放棄利用家人稀釋鷹派立場之手法。

2018年3月8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出席特朗普鋼鋁關税聲明簽署儀式。(VCG)

雖然納瓦羅等鷹派幕僚就對華貿易戰有一套自己的說辭和數據支持,但庫什納(Jared Kushner)夫婦作為生意人,就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會向特朗普提供另一種視角。而且,庫什納夫婦是以特朗普個人及家族利益優先,它的對立面,是鷹派幕僚自私自利不顧特朗普及其家族威望的極端路線。所以,隨着博爾頓(John Bolton)等鷹派的離開,庫什納夫婦等温和派或務實派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並在促成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當然,特朗普不可能長期被鷹派或國內極端右翼裹挾。在和中國的貿易戰進行到一定階段,他還是啟用了庫什納。萊特希澤等人也應該明白,如今的中國絕非昔日他擊敗的日本。美國已經無法推行霸權主張,單方面對中國發號施令,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

特朗普幕僚揭底:用人風格定型

特朗普為了體面地應對「通俄門」調查、性醜聞指控、選舉違規、貿易戰以及彈劾調查等一系列內外挑戰,佯裝強大,任由閣僚權鬥,甚至利用這種權鬥轉移外界視線或轉嫁內外矛盾。他自己也承認,幕僚之間意見不同、相互爭鬥,最後還是他說了算。

閣僚職位頻繁變動,有損聯邦政府機構的有效運作,只能靠美國民主體制勉強支撐。經歷三年各種調查和醜聞指控的折磨,包括持續兩年的貿易戰,特朗普學會如何與民主黨人周旋,如何管理或利用好身邊的人。他將多個部門交由代理負責,也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說幕僚團隊是特朗普總統權力的一種延伸,不如說是特朗普掌控國安及外交大權的工具。

對於這種工具的使用,特朗普已經有一套模式。他允許內部權鬥,允許有人唱黑臉,以便在事發後為自己背黑鍋,自己則是永遠的贏家或聰明人。比如在之前的朝鮮核危機和現在的中美貿易戰中,特朗普就要求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出面,發表強硬講話,但同時又不允許彭斯主導這方面的外交事務。

一些投機幕僚也不得不謹小慎微,看特朗普臉色行事,這反過來又會讓特朗普更加自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覺。當這種利用關係弱化,彼此信任赤字加大時,特朗普就會開除幕僚,而且絲毫不考慮對方的利益和臉面。這也是許多共和黨人不願為他效力的原因之一。所以,特朗普只能在內部找人提拔,比如新的國安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 就來自蓬佩奧的國務院。

當然,無論特朗普如何用人,如何頻繁權力洗牌,至今沒有發起新的軍事戰爭,實屬不易。這與特朗普對個人利益的評估及力求內部權力平衡是分不開的。為了給選民留下「我在認真辦事」的主觀印象,今後特朗普還會樂此不彼地洗牌幕僚。尤其在民主黨人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中,多個部門人事都有可能受到牽連。但無論如何,要想擔任特朗普的幕僚,就要適應和接受他的執政風格和道德標準,並屈從於他的個人好惡,同時又要做好重蹈過往幕僚覆轍的心理準備。這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