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談判進入最後階段 協議不再是首要工作
中美貿易談判的副部級會議剛於9月18日-20日舉行,按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很快也將於「十月上旬」在美國舉行第13輪高級別會晤。這時,相對於中國方面一如既往的安靜,美國輿論則對「中美協議」展開了頻頻熱議。
過度協議?完整協議?正確協議?
9月上旬,以《彭博新聞》為首,美國各大主流媒體圍繞所謂「過渡協議(Interim Deal)」展開密切報道,大致意思為「中美現階段不再尋求達成『全面協議』,而是以先達成一個『過度協議』為談判目標」;9月12日,特朗普自己亦表示「儘管自己期望能與中國簽署一份全面協議,但也會考慮先達成一項中期協議」。
而當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9月16日在美國商會與國家級商界組織負責人們進行會晤後,美國商會主席唐納休(Tom Donohue)於隨後的記者會表示,他感覺到華府和北京的人都希望局勢能有所緩和,雙方都希望釋放更為積極的表態,然而近期卻不太可能達成正式的休戰協議,「我認為他們(兩國談判代表)在回國後不會說『我們達成了一個部分協議』,而會說『我們對對方所做的工作表示讚可,各方都在朝着正確方向邁進』。」
然而或許是各方討論過熱,美方論調又隨後「降格」。先是萊特希澤大談「貨真價實的協議」(Real Agreement),再是特朗普9月20日表示其政府追求的是一個「完整協議」(Complete Deal),乃至姆努欽23日在特朗普共同在場的情況下向媒體表示「我們希望取得正確的協議(the right deal),若不然,現況也沒什麼不好」。
美國媒體的聒噪暫且不提,但對於美國政府先後搖擺的情況,或許有一種解釋:愈是對「全面協議」大談特談,便愈說明中美談判已經臨近尾聲,而目前美方的難點在於,如何將這份協議包裝為華府一直以來都宣稱要達到的「全面協議」。
事實上,在美國這一輪圍繞「過度協議」的討論之前,我們在8月初中美於上海舉行的第11輪高級別會談之後,我們便曾在《3000億新關稅9月開徵 上海會晤才是中美談判的真正起點》一文嘗言,「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談判,中美終於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上海談判才是中美談判真正的起點」,「先達成一個能暫緩硝煙、可供交差的小協定,大協定的談判日後持續進行」,這應該是「上海會談」的基本前提。
再看回現在,此等判斷如今依舊適用,而美國官方即便否認「中期協議」、「臨時協議」,也只是因為白宮需要將中美兩國於這階段所能達成的協議,包裝為「完整協議」,只有這樣才能證明美國在談判中「勝利」了,證明白宮發起貿易戰是正確的,證明特朗普取得了功績。
評估一年多的貿易談判進程
或許我們可以將過去12輪高級別談判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018年5月的第一輪中美高級別談判順利舉行,但不到一個半月後首輪關稅開徵算起,至2019年5月第十輪高級別談判「無果而終」為結束。在這前十輪談判中,兩國都處於相互摸底的過程,而在第十輪談判期間,原以為已經諸事妥當、只待簽約的美方團隊,卻遭遇了中方強硬的態度轉折,以至於無果而終,美方不乏對此有頗多怨辭和指責。
第二階段是今年5月到7月底「上海會談」開啟之前。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中美各自對過往一年的談判進程做出了總結與反省,對談判預期重新做出了評估。適應了兩國關稅全面交火的新事態,嘗試了在關稅之餘諸如科技、金融、文化交流等領域有無「出招」的空間,並最終經6月底大阪G20「習特會」上兩位元首的調停與博弈後,自7月底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一輪中美高級別貿易談判開始,開啟了第三階段。
應該說,雖然兩國談判進程自「上海會談」後依舊緩慢,但兩國都已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美方不再奢求中國做出「修改法律」、「接受監督」等干犯主權的所謂「結構性改革」,中方也不再幻想美方會因幾個農產品、能源、客機等採購大單就心滿意足。
9月的中美副部級磋商便是秉承著這個談判思路:中方於磋商前數日對部份美國農產物、化學品等產品提供一年期的附加關稅豁免,美方將原訂於10月1日落實的、針對2,500億美元中國貨的關稅滯後加徵;磋商當日,美方也對437項中國商品提供一年的附加關稅豁免——這種決策既是雙方考慮國內消費者及企業的迫切需求而做出適當調整,亦是為雙方基本同意的談判思路提供更多周旋空間。
當然,在這過程中會一再有變因出現,一如特朗普圍繞「臨時協議」和「完整協議」前後矛盾的表態。這都是正常的。畢竟,縱使兩國已就雙方底線和共同談判思路達成共識,但對於如何包裝最後的協議,如何回應輿論的壓力,都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重要的原本就不是協議
至於談判的最終結果,如果將一年前美方所希望達到的「中國就美方要求更改相關國內法律法規」為目標定義「完整協議」的話,那麼兩國現階段能達成的、且正在準備達成的,一定是一個「不完整的協議」,不過特朗普政府會努力將之包裝為「完整協議」,而對此中國應該是默許的,且甚至可以「幫幫忙」,做一些象徵性的承諾,以便其包裝。
話及至此,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如今中美需要談的,需要管控的,並不是協議。任何國際協議都是可以違反的,所謂「契約精神」在過去幾千年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理想狀態」,這是因為一國之內的協議有國家政府可以公證監督,而國際契約則沒有公證監督方,聯合國、國際法庭等沒有執行力的組織,在如今這個世道,還只能是強權的工具。我們應該呼籲加強聯合國等多邊組織的實權,但如今的現況就是政治現實。
因此,縱然中美貿易談判已經進入「包裝階段」,已經進入尾聲,但這不代表中美談判就已經結束。中美可能在貿易之外,還會有其他衝突,其他談判。
也因此,中美當下需要談成的、需要搞掂的,就不是協議,而是老大和「即將超越老大的老二」之間的相處模式。
更因此,這次中美貿易戰最重要的成果根本不在於「休戰」又或「停止徵收關稅」乃至「達成協議、和好言歡」,最重要的成果在於相互摸底、相互適應的談判過程。
歸根結柢,中方還在逐步適應一個對華態度全面趨硬的美國,而美方也在逐步適應一個對待美國時立場底氣愈來愈足、立場愈發堅定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