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議已不能有效維穩中美關係
伴隨着中美貿易代表商定10月初談判,以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9月18日前往美國開啟先期磋商,美國方面關於中美要達成協議的消息很多。
特朗普(Donald Trump)9月17日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對他的政府能夠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表示樂觀。此前9月12日他表示,他會考慮與中國達成一項臨時貿易協議。但他更傾向達成一項全面協議。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9月12日亦表示,特朗普總統可以隨時跟中國達成協議,但他專注的是為美國工人達成儘可能好的協議。
彭博社早些時候披露白宮正在考慮一項有限的協議的說法。而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則援引白宮一位高級官員的話說,美國「絕對不會」考慮和中國達成臨時貿易協議。無論是臨時協議還是全面協議,歸根結底美國方面正打算和中國簽署協議是基本的事實。
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對於緩和中美關係的確有益,但在這裏筆者想要強調的是,中美關係並不會因為中美貿易協議而回到過去。中美關係本質上已經開啟了全面對立的新時代。在中美重啟談判的利好消息登上各大媒體頭條之際,中美在其他領域的對立事件足以說明問題。
聯合國安理會9月17日一致通過決議,延長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UNAMA)的授權期限。此前2016、2017、2018年聯合國安理會也曾通過這樣的決議,當時決議文本中明確寫入了歡迎國際社會對阿富汗的援助,其中包括「一帶一路」計劃。不過,此次決議在美國的提議下刪除了有關「一帶一路」的字眼,加入了支持「強化地區互聯互通」,致力於實現「阿富汗繁榮」的說法。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凱莉·克拉夫特(Kelly Craft)在決議通過後說,「我們沒有能夠賦予這項使命更強和具有實質意義的授權,原因是某成員國堅持決議中使用該國政治優先項目(「一帶一路」)的語言,而不是突出幫助阿富汗政府和人民的最有效的途徑」。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張軍在決議通過後則表示,對少數國家拒絕維持先前已有共識的文本表示遺憾。
中國忍痛沒有動用一票否決權而是投票支持了協議。而美國力主去掉中國主張的字眼,無疑是一個下馬威,對中國的敵意一目瞭然。
另外一個美國堅持不懈遏制中國的領域是5G。9月12日,美國國務院副助卿斯特雷耶(Robert Strayer)稱,他與美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訪問沙特、阿聯酋和巴林期間,再次談及有關華為5G網絡安全風險問題,表示美方要確保網絡框架安全,就必須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之外。前不久9月2日美國和波蘭簽署5G安全聲明,稱要對5G供應商開展「是否受控於他國政府的審查」。儘管中美領導人會晤時特朗普言之鑿鑿承諾要解禁華為,但是美國圍堵華為的行動一刻也沒有停止。
如果說美國對華為的打壓,預示着中美在技術領域的結構性矛盾全面爆發,那麼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持續抨擊,本身是中美在戰略問題上全面對立。美國堅持在「一帶一路」問題上抨擊中國,正是因為這一工程被解讀為具有某種戰略意圖,對美國的全球存在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挑戰。美國的敵意來自於不安。
中美貿易戰為中美之間的對立情緒推波助瀾,但簽訂貿易協議卻不會達到平息中美對立的效果。
2018年11月,出席新加坡經濟論壇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明言,現在美中關係正在從合作轉為對抗。隨後他又在北京說,「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過去了,要重新定位。」
從哲學意義上講,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中美關係當然不能回到過去。但是這裏所說的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並不是哲學層面的意思,而是說中美關係並不能回到過去「矛盾可控」的狀態。
縱然美國國會兩黨分歧重重,但對華立場卻漸趨一致,那就是中國在美國國防中佔據頭號戰略地位。
伴隨着中國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早就捨棄了全面接觸。早在2015年前後,美國從官員、議員、智庫、軍方乃至媒體,就開始討論從尼克遜(Richard Nixon)1972年訪華以來,美國曆屆政府實行的與中國接觸的政策是否失敗,中美關係像現在這樣「合作競爭並存」的態勢能否持續,美國政府是否需要大幅度調整甚至改變對華政策。經過討論,美國學界、官方和國會聲音幾乎一邊倒認為,過去三四十年「以接觸為主、遏制為輔」的大框架是失敗的。
特朗普上台後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吿》、《國防戰略報吿》、《國情咨文》均將中國明確定性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和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正式吹響了對華政策調整的號角。貿易戰只是這一新基調下的一環。圍堵、封殺、對抗,會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主線。
無論達成臨時貿易協議還是全面協議,中美關係如何平穩發展都是難題。因此中國要對貿易協議抱有平常心,對特朗普未來再次撕毀協議有準備,對中美矛盾再次激化有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