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性轉圜? 中美在G20峰會尋找最大公約數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G20將是一個緊要關頭——我想那是個關鍵。」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周二(11月20日)向白宮記者說了這句話。
而在周一(11月1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一份被稱為「可能是歷來最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先期通知,一般相信是要針對中國。
一方面,中美元首有望會晤,讓人對兩國紓緩緊張局勢有了些期許,倘若兩人在G20上達成峰迴路轉的協議,終止過去數月連續加碼的中美貿易衝突,則更令人欣喜;另一方面,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讓人覺得即使兩國首腦見面,外界亦不宜有過高期望。
那麼,特朗普和習近平何以還選擇碰頭呢?

凡事皆有動因。如今有三個因素,推動著二人的會晤。

特朗普的動因

首先是美國方面的因素。在美國政治體制下,總統必須在短短4年或8年任期內,做出選民都能看得到的成績,必須「急於求成」,而中美關係作為美國媒體和政界關注的主要議題,特朗普不能不有所回應,必須交出新的成績。

眼下,特朗普面對的國內壓力確實愈來愈大,美國媒體紛紛要求他為貿易戰降溫。例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在11月16日刊出一篇題為「貿易戰令企業遷出中國,但它們沒有遷回美國」的報道,暗諷貿易戰根本是損人不利己;

11月15日,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亦發表題為「對蓬勃經濟愈來愈大的威脅」的文章,指出貿易戰是其中一個限制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因。

至於被視為特朗普支持者的美國農民,他們的日子亦不好過:自從中國今年7月對美國大豆徵收報復性關稅後,美國大豆頓時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出口市場,導致美國大豆價格跌至10年低位,不少農民甚至被迫計劃在2019年轉種玉米和小麥,希望減少損失。

貿易戰對美國豆農生計的影響,正在逐漸浮現。(視覺中國)

不難看出,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被打趴」的局面根本沒有出現,反倒是美國國內受到不少衝擊。常言道,外交是內政延伸。對特朗普來說,如何在「每天都是選舉」的美國政壇防止「人氣」大跌,如何不讓國內壓力削弱他成功連任的機會,才是最關鍵的。

值得一提的是,對華關係緩和,亦可為特朗普增加對抗民主黨的籌碼。中期選舉後,民主黨成功重奪眾議院,有可能就「通俄門」事件彈劾特朗普。當然,「彈劾」能否成功是一回事,關鍵是這種操作肯定會耗費特朗普的精力。若特朗普在遭受彈劾前,在國際事務上獲得成績,有助於他迎戰國會。

民主黨重掌眾議院後,可能就「通俄門」事件彈劾特朗普。圖為有望出任眾議院議長的民主黨元老佩洛西。(視覺中國)

必須指出,按照特朗普的個人作風,他未必願意長期跟中國打架,但也不會長期跟中國友好,針對中國只是出於政治需要。在對華關係惡化一段時間後,他至少要歇一下,但這個歇一下是為了尋找新的著力點、新的得分項,而非尋求解決問題。

特朗普的「現實」作風,可從他的人事任用看得出來:既起用博爾頓(John Bolton)、納瓦羅(Peter Navarro)、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之類的強硬派,也任用馬蒂斯(Jim Mattis)、凱利(John Kelly)等傳統人士,同時又起用女兒伊萬卡(Ivanka Trump)、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等「裙帶人士」。

不同思維、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任用,反映特朗普並不那麼被意識形態束縛,而是依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時段分別重用某些人士。

無論是過去一段時間的中美僵局,還是未來短期內可能出現的「中美和解」,說穿了都是現實政治考量,都是為特朗普在短期內爭取最大利益服務的。或許可以說,「中美關係」只是用來利用、或者消費的物件。

無論是自製中美僵局,還是促成「中美和解」,其實都是特朗普的政治考量。圖為他去年會晤習近平時的情況。(視覺中國)

中國的考慮

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中美兩方的不信任加劇,互動大為減少。這或許是因為,不論中美雙方都相信,在中期選舉結果出台前、特別是在共和黨選情未明朗的情況下,溝通的意義根本不大。

令人不解的是,在G20峰會前,華府不同官員說了不少內容矛盾的話,例如財長努欽(Steve Mnuchin)早前表示,將同中國副總理劉鶴會晤,此舉被視為伸出友誼之手;納瓦羅曾高調警告華爾街,要求它不要向白宮施壓,這番言論隨即遭到庫德洛反駁,這亦被視為另一和解訊號。

不過,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卻在東盟和APEC峰會上,沿襲10月初發表「反華檄文」時的語調,影射中國為「帝國主義」,呼籲亞太各國不要陷入中國的「債務陷阱」。這番言論頓時令人覺得美國無意向中國「讓步」。

彭斯在APEC峰會上,再次抨擊中國。(視覺中國)

如果說中國的立場──「打,隨時奉陪;談,大門敞開」──已是非常清晰的話,那麼美國的立場顯然還是十分隱晦的。隨著G20「習特會」舉行在即,這將是習近平確認特朗普意圖的機會,藉此決定中方下一階段將會採取什麼行動。

當然,兩國開啟下階段對話,並不意味著雙方爭端就此終結。北京清楚知道,中美戰略競爭已成事實,兩國結構性矛盾亦不可能在頃刻間化解。在可見的將來,中美關係大概會以「惡化一陣、設法平穩一陣、接著新問題出現」的模式呈現。

重要的是,只要雙邊關係不惡化到無法接受的地步,就是較佳局面。而在北京看來,現在已到了對中美急速下滑的關係往回拉的時候了。

須要重申的是,即使到了此刻,北京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依舊是維護戰略機遇期,確保「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目標得以穩步推進。而為了推進這些目標,維持一個「不至於太差」的中美關係,對北京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為此,甚至不排除北京會向華府給出一些形式上的「讓步」。

習近平可能會在「習特會」上,向特朗普作出某些形式上的「讓步」。(視覺中國)

國際環境的微妙變化

另一個可能促成中美緩和的原因,在於當下對特朗普不利的國際形勢:

在美國對外關係中,以美歐關係最為嚴峻:無論是在《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建立歐洲軍隊,還是在對待民粹主義等問題上,特朗普與歐洲盟友,特別是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鬧得極不愉快。

目前,法德兩國誓言要發展獨立自主的外交、軍事、經貿政策,甚至謀劃「去美元化」改革。這固然是歐洲多年來力推的方向,但特朗普的出現,確實也加劇了法德推動自主路線的決心和步伐。

而在處理貿易爭端方面,美國雖然在10月初簽訂的《美墨加協議》(USMCA)中,加入「毒丸」條款,阻止盟友同中國簽訂自貿協定,但到目前為止,類似條款似乎未能引起日本、歐洲的興趣。

這個情況之所以出前,源於美國盟友無法適應特朗普「一時一樣」、充滿不確定性的作風,導致它們不敢冒險站在美國一邊。可以說,面對不確定的美國,盟友們只能抱持觀望心態。

G20峰會:在卡舒吉案,德國法國相繼制裁沙特人員,德國並停止向沙特售武,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右)。(VCG)

上述情況顯然對中國有利。在應對中國時,特朗普理應團結歐洲、日本等盟友,可是他卻四處出擊,導致「統一戰線」無法形成,變相紓減了中國的壓力。在無法團結傳統盟友、以及華府無法在貿易戰中令北京屈服的情況下,特朗普更強硬對付中國的本錢,也就削弱了不少。

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兩國關係明顯惡化,不少人自然對今次G20「習特會」有所期許,希望兩國真的偃旗息鼓。然而,鑑於中美關係已進入摩擦多發期,習特見面相信不是兩國矛盾的終結,而早已宣佈角逐連任的特朗普,肯定亦不會放過中美關係這個競選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