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美關係】論壇 林毅夫:中國經驗具參考價值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10月8日,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和美國傳統基金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名為「新時代中美關係:中美經濟關係前瞻」的論壇(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 New Era : The Way Forward in the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探討中美經貿關係在習近平和特朗普治下的情勢,以及這兩大經濟體未來的走向。對兩個經濟模式不盡相同的大國而言,雖然雙方合作愈來愈多,但摩擦亦隨之而生,而面對這個情況,關鍵是以什麼態度處理。中國學者承認兩國存在分歧,同時指出美國對中國有所誤解。儘管如此,這些中國學者認為有關歧異是可以管控的。

中國發展不威脅美國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于品海致開幕辭時指,中美無論在意識形態、人口和社會結構、發展模式以致發展階段皆有所不同,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衝突;但倘若處理得宜,則可為合作創造更佳基礎,甚至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參照。

對未來幾代美國人而言,中國經濟崛起肯定是一大挑戰,問題是美國應該怎樣面對這種挑戰。于品海認為,保持誠實、思想開放、自信和努力不懈的態度很重要,「這也是中國人在過去兩個世紀應對挑戰的方法。」

特朗普一直不滿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過大。圖為他去年訪華、會晤習近平時的情況。(視覺中國)

于品海批評,特朗普只顧聚焦貿易和龐大赤字,甚至把貿易議題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指出無論特朗普喜歡與否,中國勢必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這其實是源於中國人口太多,「美國當年的崛起也不對英國構成威脅。」

至於近年西方民粹運動興起,情況亦頗令人憂慮。于品海認為,政客一味空談根本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再工業化是一個方法」。他又認為,美國仍未看清很多即將發生的事,包括非洲和印度的崛起,「中國只是這批新興國家中的第一個」。

中國經驗具參考價值

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則闡述了中國經驗的價值。他認為,中國是唯一一個規避了金融風暴的新興經濟體,避免了其他經濟體轉型過程中的停滯、崩潰在自己身上出現;而中國幫助8億人脫貧的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參考意義。

林毅夫指出,美國大部分職位流失是源於自動化,批評特朗普「斷錯症」。(01記者攝)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把美國工人面臨的問題歸咎中國,林毅夫反駁道,美國大部分職位流失是源於自動化,而通過對華貿易,失去工作的美國人其實也獲得好處;另外,雖然中國出口激增,但它的進口額亦增加不少,反映中國不是像外界所指的一樣,在貿易上佔便宜。

近年有一種觀點指出,儘管中國建立了龐大的金融產業,但政府監管仍然很強,自由化進程不夠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反駁指,比較全球各國情況,政府金融監管愈強,經濟成長愈快、金融市場愈穩定;而中國金融體系雖然具有特殊性,但絕非唯一例子,日本、德國也採取了類似的、政府高度干預的模式。

目前貿易戰如火如荼,黃益平卻不認為這是壞事,因為它或許可以促使中國加快改革開放。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則稱,貿易戰是中國的警鐘,中國必須加大對自己市場的依賴,若從這個維度來看,外部情況惡化未必是壞事,「只要處理得當,經過貿易戰的中國反而能達到更好的地步。」

余永定稱,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必須加大對自己市場的依賴。(01記者攝)

對於近年頗為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與會中國學者似乎有所保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與往日的大國爭霸模式不同,中美關係極為緊密,「可以看看中美雙互投資,我們沒有見過兩個敵對、甚至交戰的國家,會有著這麼緊密的經貿聯繫。」其意思似乎是,美中經貿交流緊密,降低了對抗的可能性。

于品海在總結發言時形容,貿易戰是一個警示,「不單中國要醒覺,美國也要……如果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只想著中國國企,以為改革就是私有化,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同時批評特朗普政府沒有信用,「(中國副總理)劉鶴前往美國磋商後,他發現一件事:即使今天達成什麼協議,它亦不會持久。」

較早前,彭博社報道美國有意與中國脫鉤(disengage),但于品海指出這是不切實際的,「美國難道是因為憐憫和善意才與中國展開貿易的嗎?不是,是因為這是互惠互利的。為什麼那麼多企業去(深圳)南山?因為外資願意去。」

不難看出,參與今次論壇的中國講者,基本上是站在北京的立場,為本國經貿政策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