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第13次向IMF求助:「解燃眉之急」vs「長遠發展」
巴基斯坦財長烏馬(Asad Umar)在周一(8日)晚宣布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助,將是巴基斯坦自1980年以來的第13次,而對上一次僅發生在2013年。
不少外媒認為若IMF承諾撥款救助,將會加強美國在巴基斯坦的影響力,並壓制「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巴經濟走廊」的進展。然而,事實是否如此?
巴基斯坦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只剩下84億美元,有可能不足以應付年終前兩個多月的入口。
此問題根源在於,巴基斯坦基建落後,使產造業生產力長期低下;其出口佔其經濟規模只得約8%,長期對外貿易赤字,導致外匯不斷流失。
向IMF求助的消息傳出後,巴基斯坦盧布在周二(9日)大跌超過10%,而以本年計,其盧布已貶值約30%。
沙特以圍堵伊朗作金援條件 巴基斯坦難接受
伊姆蘭汗(Imran Khan)在8月中上任總理後,就一直有向沙特阿拉伯及中國要求借款解其外匯缺少的「燃眉之急」,以避免接受IMF的嚴謹財政條件。
沙特阿拉伯等中東國家雖然願意支援,但巴基斯坦的資訊部長胡塞爾(Chaudhry Fawad Hussain)就指他們提出難以接受的條件。
過去,沙特阿拉伯等國就曾經要求巴基斯坦在他們與伊朗的傳統衝突上靠邊站,並參與兩方在也門的軍事對抗,不過卻為與伊朗有長線邊境接壤的巴基斯坦所拒絕。
「一帶一路」真的玩完?
另一方面,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主要是與巴基斯坦合作修築基建及能源設施,著眼於巴基斯坦長遠的經濟發展,而非其一時的經濟得失,故此雖然中國政府近來有提供少量借款,卻不能滿足巴基斯坦高達70億到120億美元不等的外匯缺口。
外界批評巴基斯坦因「中巴經濟走廊」多項發展,而向中國購買不少重型機械,才會導致是次外匯缺少的危機。
不過,觀乎巴基斯坦的基本經濟狀態,外匯缺少的情況只會不斷發生。「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正是為長遠改善巴基斯坦的經濟根本狀況而行,然而在其各個項目的具體實踐上,仍有調整空間。
中巴雙方近來就不斷在此著力。巴基斯坦方面就指雙方正在進行「目標的重新調整」,其資訊部長胡塞爾則指將來發展或者不會集中在基建項目上,而是在工業化及人力資源發展。
中巴合作目標在於「長遠發展」,與IMF貸款「為解燃眉之急」的本質不同。指IMF參與將減弱中巴合作的論調,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IMF改善援助策略的機會
然而,在眾多IMF援助國經濟發展無法持續的情況下,IMF其實更應重新考慮其援助的背後邏輯。
例如,IMF一直對受助國的財政支出多有嚴謹規限,但此類規限雖可能有助該國短期內渡過危機,卻無助長遠發展,因此IMF實應重新審視其策略。
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上月就指出,未來受助國的社會福利開支至少要能維持在一定水準。
在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主張建立「伊斯蘭福利國家」的旗幟之下,IMF實應把握機會,在援助規限上多加配合巴基斯坦的實際需要及長遠發展目標。
若巴基斯坦援助項目有成,他日更可作為其他國家尋求援助時可借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