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諾貝爾和平獎桂冠人選打「穩陣牌」 評審委員投鼠忌器?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周五(10月5日)揭曉,評審單位表彰兩位得獎者是戰亂中對抗戰爭性暴力的代表人物。然而這個「穩陣之選」,或多或少反映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因應現況,需做出避免引起外界太多爭議或抨擊的決定。
今屆和平獎由剛果民主共和國婦科醫師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和25歲的亞茲迪(Yazidi)女性穆拉德(Nadia Murad)共享殊榮。穆克維格20年來治療在戰火蹂躪東部地區被強暴的女性,並幫助她們走出創傷。另一位獲獎者25歲的亞茲迪女性穆拉德,她2014年被極端組織ISIS恐怖份子綁架,淪為性奴長達3個月,之後成功脫逃。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前主席塞耶斯泰德(Francis Sejersted)生前曾經提到和平獎可以帶來正面意義,因為諾貝爾本身希望該獎可以有政治影響,所以頒發和平獎完全是一個政治舉動。諾貝爾在遺囑定明和平獎得主資格,就是致力促進國家關係和諧、減少軍事部署和推動和平進程。結果委員會在1901年首次頒發和平獎開始,直到1945年間,超過七成得獎者都是與推動和平及裁減軍備有關。
從這一點看來,上一屆、即201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簡稱ICAN)便可說是個「正路」的結果。
何謂「唔穩陣」? 還看奧巴馬
為什麼說穆克維格與穆拉德是「穩打穩紮」的選項?主辦單位通過表揚兩位得主,支持終結使用性暴力作為戰爭武器,是非常善惡分明的表態。兩位得獎人的背景、資歷與作為都是清白與正直,也沒有牽涉到地區或國家之間的政治爭議。除此之外,相對「穩陣」而言,諾貝爾獎以往曾出現「富創意」的結果,隨着時間過去,得獎者的資格卻被人質疑。
其中一些令人「O嘴」的例子,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
奧巴馬2009年殊榮加身,後來為人詬病。委員會當時指出,頒獎予剛上任不足一年、尚未有明顯政績的奧巴馬,是想他繼續加強國際外交及無核世界的理念。這不但讓眾多專家大跌眼鏡,連奧巴馬本人亦覺受之有愧。他後來不少政策,如出兵利比亞等,更是與和平獎理念背道而馳,這讓時任和平獎委員會秘書長倫德斯塔德(Geir Lundestad)在多年後表示後悔頒獎給奧巴馬。
瑞典學院鬧醜聞 一眾評審更謹慎
前車可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近年的選擇趨向保守。有些聲音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能折桂,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除了國際廢除核武運動,2015年得主是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繼續促進民主運動的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為因倡導女童受教育權利而遭塔利班槍手擊中頭部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
諾貝爾獎評審內部面對的不僅是國際社會的目光,2018年更出現「內患」。跟負責評審文學獎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有密切關係的瑞典文化界名人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被控性侵18名女子。學院沒公布內部調查報告,亦沒有將他的妻子、在學院擔任院士的福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逐離。此舉導致數名院士不滿、提出不再參與並官方活動。福斯滕松雖然4月辭職,但學院已因事件變得不夠人手進行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工作,宣布2019年再追頒2018年的文學獎,更有可能進一步押後。
事件雖不關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事,但它跟其它委員會一樣,在專業評估外更要慎選得獎人。這是避免在「諾貝爾獎」這個「品牌」出現醜聞的情況下,將整個系列的獎項推上風口浪尖,影響其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