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問題上被「甩出蚊帳外」 免淪尷尬邊緣人 日本亡羊補牢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日語有一個詞語叫「蚊帳の外」,字面解釋是「在蚊帳的外邊」,意指某人是事件的局外人,無法知曉內情。因此若稱某人是「蚊帳の外」,就是指他遭邊緣化、排除在外──這個情況,很適合形容現時朝鮮半島局勢中的日本。

日本外交過份依賴美國,當遇上特朗普時就被耍個正着。(視覺中國)

朝鮮局勢在近半年急劇逆轉,從美朝隔空對罵,處於劍拔弩張的開戰邊緣,變成雙方願意坐在同一桌上,舉行和平會談。今天繞着朝鮮半島奔走的國家,正是過去六方會談中的主角:韓國、朝鮮、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

朝鮮官方至今已與日本以外的五個成員國會面。在最近朝鮮拆除豐溪里核試場邀請的各國記者名單中,同樣沒有日本蹤影。韓國《中央日報》一篇文章如此評論:朝鮮正把日本排除在外。

朝鮮問題上的焦慮

這令日本焦慮起來,5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通話中,表示希望在美朝舉行會談前先舉行日美會談。《韓國時報》形容,安倍的「插隊」顯示他的焦慮。

這種焦慮是可以理解的。日本是六方會談一員,亦是朝鮮所謂「敵對勢力」(泛指美國盟友)一員。朝鮮的導彈即使如部分人質疑那般,射程無法覆蓋美國本土,但要覆蓋整個日本卻綽綽有餘,這是日本實質面對的最直接威脅,所以,化解朝鮮的敵意對日本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日本與朝鮮在近代史上密不可分。朝鮮半島曾遭日本佔領,二戰期間日本強迫朝鮮人勞動或成為「慰安婦」,最終遺留大量朝鮮人在日本本土。他們部分在南北韓分治後歸順朝鮮,成為在日朝鮮人。他們雖有居留權但沒有日本國籍,成為被孤立的一群。而朝鮮在上世紀70、80年代多次綁架日本人,失蹤人口至今去向不明,這都成為日朝關係的死結及必須解決的問題。

因此,日朝間的糾葛甚深,在參與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上,日本本來便是相關國之一,毋須空降而來。可是,為何日本會遭邊緣化?日本做錯了什麼,導致一直在朝鮮局勢中處於「蚊帳の外」?

文在寅熱切祈望與朝鮮修復關係,日本的懷疑態度有如向兩國潑冷水。(視覺中國)

堅持對朝「最大壓力制裁」結果

這與日本無法正確判斷朝鮮局勢有相當關係。去年朝鮮威脅「炸沉日本」,多次試射彈道導彈落入日本水域,引起日本強烈不滿。以至今年初朝鮮態度放軟,宣布參與平昌冬奧,日本仍抱懷疑態度。正當韓國積極安排與朝鮮聯合作賽,展示和平奧運期間,日本四出呼籲世界應對朝鮮施以「最大限度壓力的制裁」,有如向兩國潑冷水。

學者:朝核問題 日本恐幫倒忙

再者,文在寅政府拒絕承認2015年前朴槿惠政府與日本簽署的「慰安婦協議」,令到日韓兩國關係一度陷入低谷。因此,當韓國着手與朝鮮繼續推動改善關係時,難免會忽視日本。韓國慶尚大學半島所所長朴鍾喆及韓國統一研究院研究員鄭恩伊分別接受了《香港01》專訪,他們均認為在韓國與朝鮮當下最緊迫的朝核問題上,日本只能帶來負面效果。

朝鮮忽略日本的動機與韓國類似,日本至今對朝態度比美國還要強硬。美國在取消美朝會談後又再改變立場,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上月26日卻表示:「美朝是否舉行會談並不重要,對日本而言重點是核彈和飛彈,還有綁架問題。」日本若不在意美朝會談,意味日本不在意韓朝簽署和平條約,不在意韓朝關係的發展,朝韓為何對日本冷漠,由此可見一斑。

會導致日本得出如此判斷,與日本歷來外交政策有一定關係。日本外交受大東亞主義影響,戰後改變為以「環太平洋構想」為主軸的發展方向。環太平洋構想特色是以美國為首,與環太平洋沿岸國家合作,讓日本成為亞洲的主導角色。2006年安倍晉三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承襲了環太平洋構想,並明確倡議與享有包括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共同普世價值的國家,積極發展關係。

因此,日本在面對中國時,採取的是「既不敵對但不過分接近」的平衡策略,合作上均集中以經濟互惠為主;對韓國則因歷史問題成為阻礙,所以亦只能與對中國一樣,若即若離。

過去日本對地區格局的判斷可以穩健實行,但在2017年特朗普上任後,日本一向依賴的「靠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特朗普打破了過去美國總統的處事規律,令日本被耍得「氹氹轉」。

以平昌冬奧前後為例,直至今年1月朝鮮仍然持續挑釁美國,隔空對罵「誰的核彈按鈕更大」。當朝鮮突然改變態度宣布參加平昌冬奧時,美國最初抱持的態度是懷疑的,因此日本亦跟隨美國,貫徹去年警惕朝鮮的態度,批評金正恩的「微笑外交」,稱與朝鮮「為對話而對話沒有意義」。

日本成為了今天仍堅持以「最大壓力制裁朝鮮」的國家,結果被甩出蚊帳外。(視覺中國)

特朗普「彈出彈入」玩死日本

不過,當冬奧結束後,局勢發生轉變:韓朝開始為推進關係再度舉行會談,韓國特使帶着朝鮮希望與美國舉行峰會的口信前往美國,隨即得到特朗普答應。日本此時才發現「遭美國耍了一遍」、「美國政府竟然答應與朝鮮對話」,《東京新聞》當時引述政府消息報道,韓朝會談進展超出了他們想像,一時間無法掌握狀況。

所以日本只好向美國試探其真意,卻只帶回了特朗普「強硬」的訊息:「朝鮮願意對話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奏效」,美方貫徹對朝鮮施壓立場。直到4月安倍訪美,仍然是得到「直到朝鮮完全放棄核武為止,繼續對朝鮮施予最大壓力」的「共識」。誰知美國之後對展開與朝鮮對話非常積極,韓國、中國、俄羅斯的氣氛轉變,日本一下子成為世界唯一積極鼓吹「制裁朝鮮」的國家,結果就是被甩出蚊帳外。

因此日本今天顯得特別焦慮,積極尋求與韓朝對話,讓自己成為討論朝鮮半島局勢的一員。可是問題根源是日本外交政策過分依賴美國,導致無法跟隨局勢流轉適時改變策略。

在朝鮮局勢中表現「頗為糟糕」的安倍,多少還是意識到無法再如過去完全依賴美國,在外交上已作出一定調整。其中最顯著的是對中國的態度。

日本2012年把釣魚島「國有化」令中日關係跌至冰點,直至2015年才稍為改善。真正讓日本加速積極與華修好,還要等待2017年,即特朗普上任後。去年日本藉《中日聯合聲明》45周年呼籲兩國復修關係,並提議2018年趁《中日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讓兩國領導人互訪。

中日在經濟方面現有的、以及潛在的合作機遇是兩國關係改善的「壓艙石」。特朗普上任後奉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間接促成了兩國靠近的契機。這點在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時表露無遺。日本過去未對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表示多少興趣,但特朗普突然退出TPP,迫使日本不得不正視及重新考慮,終在去年正式表態有意配合「一帶一路」發展,要與中國「共存求榮」。

李克強訪日最終站前往訪問位於北海道的豐田車廠,安倍全程陪伴,最後更送李克強到機場離開。(視覺中國)

亡羊補牢 急修補與華關係

除此以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訪日時,安倍的接待態度亦顯得非常友好。安倍除安排李克強與天皇會面外,更親自陪同李克強前往北海道參觀豐田車廠,還親自送他往機場,歡送離開。日本多間傳媒均報道這是安倍對李克強「異例的禮遇」,目的為表現兩國關係已經融冰,漸趨友好。

兩國簽訂《海空緊急聯絡機制》,更讓歷時10多年的談判達成共識,該協議將於6月8日起生效,為中日在釣魚島以及東海日益升級的海空較量畫上休止符。而根據最後簽署的機制內容,中日在該協議圍繞「是否適用於釣魚島」的部分,最終按照「不劃定適用範圍」這一接近中國主張的模糊方式達成協議。也就是說,在釣魚島問題上,安倍政府「默認」了中方所主張的擱置論。

以上這一系列的行動,可以說是特朗普上任後,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日本政府信任的結果。自從美國退出TPP、向日本提出須承擔更多駐軍軍費、對日本徵收鋼鋁關稅、對朝鮮態度不一致等等,均令日本不得不改變永遠跟着美國走的政策,思考改善對中、韓、俄的關係。

上文刊載自第11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4日)《在朝鮮問題上被「甩出蚊帳外」 免淪尷尬邊緣人 日本亡羊補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