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安倍內閣特別顧問谷口智彥:石破茂可能成為短命首相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日本不能再回到安倍任期之前的短命首相時代。遺憾的是,石破茂的政策立場和值得懷疑的管理技能,令人難以感到樂觀。

經過15天的競選,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選舉石破茂為總裁。由於自民黨在國會佔據多數席位,因此他也將成為日本下一任首相(編按:石破茂已於10月1日出任首相)。這對作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長期主要競爭對手、年屆67的石破茂來說,堪稱夢想成真。但他的政治明星地位,可能沒多久就會下滑,而且可能是暴跌式的。

原因有幾個:首先,石破茂提出的「亞洲北約」完全不切實際,無法承受國會議員的質疑。雖然他把自己描繪成安全專家,但卻似乎缺乏一些根本的認知。當這個缺陷日益暴露時,公眾的支持也會隨之消失。

日本自民黨:高市早苗、岸田文雄及石破茂9月27日慶祝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束。(Reuters)

北約的顯著特徵是共同防禦的保證:對成員國的攻擊被視為對集體的攻擊。自衛權的集體化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威懾作用。在安倍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早在2015年就實現一定程度的集體自衛。但考慮到國內強烈的反軍事化情緒,集體自衛的範圍僅限於日本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

相比之下,亞洲北約意味着如果美國在印度洋受到攻擊,日本就必須做好準備並有能力提供援助。同樣,如果澳洲這個潛在成員國與中國海軍發生衝突,日本也須要參與集體自衛。

也許石破茂的主要意圖,是使美國更堅定地參與印太地區的事務制度化。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論據,說明亞洲北約將如何為美國帶來淨收益。但要做到這點,似乎不太可能。因為亞洲北約與當前的安排相比,不會有太大變化。日本(特別是沖繩地區)駐紮着美國在亞洲的大部分前沿部署作戰力量,這些部隊不斷與澳洲和印度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以此提醒中國,軍事冒險主義可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

圖為2024年7月29日在東京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4國外交部長會後舉行聯合記者會發表講話。(Reuters)

這就引出石破茂提議中的一個更嚴重問題:台灣。如果台灣落入中共手中,日本的戰略空間就將在心理、軍事和商業上受到嚴重限制。換句話說,不能保證台灣安全的集體自衛毫無價值。美國、日本和菲律賓都與台灣安全密切相關,其他國家會加入一個台灣作為最薄弱防禦點的亞洲北約嗎?這方面的前景似乎很黯淡。

再來是印度。當安倍將印度納入與美國、日本和澳洲的四方安全對話時,他很清楚與鄰國中國關係緊張的印度,希望維持與俄羅斯的長期關係。即使加入四方安全對話,印度也可能拒絕加入亞洲北約,以避免與俄羅斯交惡,所以應該避免在這方面考驗印度。

石破茂的政治前景,也因他呼籲增加稅收而蒙上陰影。在他看來,個人和企業所得稅都有提高的空間,而且還想徵收資本利得稅。他真的相信自己能以增加稅收為競選綱領,贏得選舉嗎?

自民黨須要在即將到來的各項選舉中獲勝,是石破茂當選的主要原因。參議院每三年改選一半席位,下次選舉定於2025年7月;眾議院議員的當前任期,將持續到2025年10月。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政府在成立之初擁有最多的政治資本,石破茂很可能會利用這一機會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以確保獲得多數席位,鞏固他的政府(編按:石破茂已確定在10月27日舉行眾議院選舉)。

圖為日本首相石破茂10月1日率領一眾內閣成員會見傳媒。(Reuters)

所幸日本的經濟狀況尚算不錯,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和稅收收入均處於歷史高位。但私人領域的需求尚未完全恢復,意味着現在還不是加稅的時候,反而更應該減稅。石破茂可能受到財政部通常將財政平衡視為最終目標的集體思維影響,但很少有政黨能以加稅為競選口號而贏得選舉。

質疑石破茂政治壽命的第三個關鍵原因,是他的政府成員的忠誠度。當一個日本政府任期短暫時,垮台通常是由於內閣部長捲入醜聞或是幕僚反水。從根本上說,政府垮台是因為組織管理失敗。

石破茂此前曾擔任過國防部長。我認識很多防衛部門的文職官員,也與自衛隊高層相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談及石破茂任期時的反應總是出奇一致——大家不會給出明確答案,但回答時都皺着眉頭。

首相的責任遠比國防部長艱巨,大約99%的工作都在應對挫折。只有在得到預算和立法支持的情況下,新舉措才能實現,而這種情況往往很少出現。

此外,日本國會要求首相投入的時間,是英國議會的7.4倍。在國會中,首相必須端坐在小椅子上,並在反對派的無情攻訐下保持鎮定,絕非易事。

日本不能再回到安倍任期之前的短命首相時代。遺憾的是,石破茂的政策立場和值得懷疑的管理技能,令人難以感到樂觀。讓我們希望他能快速學習,並成熟起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作者:曾任首相安倍晉三內閣特別顧問的谷口智彥(Taniguchi Tomohiko),英文原題:Ishiba Shigeru’s Premiership Could Be Short-Lived。

版權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