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籠罩北京中非合作論壇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按照既定議程,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於9月4日至6日在北京舉行。今次中非合作論壇主題為「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於2000年,論壇成員包括中國、與中國建交的53個非洲國家以及非洲聯盟委員會。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兩個歷史性文件,中非合作論壇機制正式建立。迄今,中非合作論壇已舉行八屆部長級會議,並先後於2006年11月、2015年12月、2018年9月舉行論壇峰會。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2024年9月4日舉行,圖為多位小朋友9月1日在北京機場手持中國國旗與非洲多哥(Togo)國旗,迎接領導人到訪(Pool via REUTERS)

在今次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前,防火牆內外不出意外呈現兩種全然不同的圖景。中共官媒新華社9月1日發布題為《在現代化征程上攜手同行——習近平主席引領中非合作開啟新篇章》的特稿,從「發展之變」、「道路之變」、「思想之變」三個維度闡釋非洲如何從曾經「被遺忘的大陸」、「失敗的大陸」日益成為「活力的源泉」、「未來的象徵」。而為非洲賦能的,正是中國「這樣一位可靠的朋友、真誠的夥伴、親密的兄弟」。

該文寫道,「中國是第一個明確表態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國集團的國家,並支持非盟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從聯合國舞台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國和非洲一次次在多邊平台發出反對霸權、捍衛公平、合作共贏的正義呼聲。」文章同時援引習近平的話說,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和非洲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發展,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

在「全球南方」加速崛起,推動世界朝着多極化方向演進的時代大潮中,不斷發展的非洲日益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明發展的重要一極,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等中國主辦的外交活動,對於中國模式的討論也成為國際輿論的熱點。(Reuters)

作為中共官媒,新華社特稿意欲通過非洲的「發展之變」、「道路之變」、「思想之變」,一方面突出中國對非關係與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和欺凌存在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試圖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國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非洲為代表的全球南方覺醒的號角,「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在防火牆外,中國顯然更像是一個冤大頭,或是類似西方殖民者的「新殖民者」,因為非洲領導人聚集北京,為的是在中美競爭大背景下繼續向中國政府要錢。比如法新社9月1日發表的一篇報道說,非洲領導人云集北京,心裏想的大都也是在美中競爭的大背景下,如何從中國獲取自己國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和投資。美國之音則說,北京通過向許多非洲國家分別提供幾十億美元的貸款,協助這些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此舉也常常讓非洲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甚至引發「債務陷阱」的爭議。

《紐約時報》則詳細鋪陳了非洲債務危機如何對自身乃至全球產生「災難性影響」,並直言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對抗美國和歐洲的影響,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貸款機構,為發展中國家的道路、港口、橋樑、機場、發電廠、電信網路和鐵路提供融資,該文還援引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的報告稱,在過去20年裏,非洲五分之一的基礎設施項目由中國資助,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中國公司承建。

中國對非投資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被詬病為新殖民主義。(Getty)

過去十年,伴隨着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企業自身發展所需,企業出海成為趨勢和常態,在社會面還流行一句話——不出海就出局。根據官方統計,2013年以來,中國在非洲參與建設6000多公里鐵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贊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非洲疾控中心總部等一系列標誌性工程不斷湧現。目前,共有3000多家中國企業「深耕非洲」,從傳統的製造業、工程建設等領域擴大到科技、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

與此類基礎設施建設相伴隨而生的,既有來自外部世界的「債務陷阱」、「新殖民主義」等批評與質疑,也有來自中國內部的「大撒幣」、「無償援建」等不解與不滿。因之中國內部經濟下行壓力驟增,故此中國內部的不解和不滿往往更容易於外部世界的批評與質疑形成共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中國官方在中非問題上的「宏大敘事」。

對於外部世界的質疑和中國內部的不滿,中國電力建設集團駐非工程師曹豐澤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如果先不算政治賬,單從經濟賬來看,中國在非洲這麼多年是不虧的,長遠來看要比西方國家那種大肆掠奪要實惠很多。「本屆政府對投資非常理性,很多投資項目也收得非常緊,我們作為國企想要獲得資金並不容易,一定要反覆論證這個項目的安全性、可靠性,才能從國內獲得資金,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用的並不是中國官方來源的資金,有一些是中國或者外國的私營資本,有一些是當地政府的資金。而這些資本肯定是服務於自身的經濟利益的。」

曹豐澤在非洲。(受訪者提供)

對於國內普遍爭議的「大撒幣」式援建,曹豐澤直言「大家到現在還習慣於把我們這些出海打灰的工作稱為『援建』。大部分的工程,都是正常的商業合同,你給我錢,我給你打灰,然後我賺一個合理的利潤。援助當然存在,一般都是學校、醫院這種人道主義性質。換個角度說,我們現在畢竟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地球,我們做事肯定是要服從這種市場經濟的邏輯的,單方面的援助關係它永遠不可能長久,只有雙向的互利互惠的關係才有可能長久,這是一定的。」

再比如「債務陷阱論」,曹豐澤說,「所謂中國債務陷阱搞新殖民主義這個說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任何債主,沒有一個不是希望債務人老老實實把債按時還上的。」

隨着中國在全球南方影響力日增,諸如此類的「傲慢與偏見」籠罩北京將成為常態,對中國來說,除了實實在在的推動非洲的發展之變、道路之變、思想之變,同時還要在國際傳播方面扭轉「內宣不行、外宣不行」的被動局面,否則就真的成了「冤大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