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美國利用俄烏戰爭「綑綁中俄」成功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7月10日,正在華盛頓舉行的北約成立75周年峰會發布聯合公報,首次指責中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決定性促成者」(decisive enabler),除了引用中俄「上不封頂」的說法之外,還稱中國對俄羅斯的國防工作基礎提供大規模支持,當中包括軍民兩用物資,如武器部件、裝備、原材料等的輸送,呼籲中國停止相關行動。

同時,北約聯合公報也用上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本年4月以來多次重覆的一種說法:「中國不能促成歐洲近來歷史上最大的戰爭,而不對其利益和聲譽帶來負面影響。」聯合公報並沒有具體說明潛在的負面影響是什麼。

針對中國力度逐年加強

北約其實要到2019年才首次在其峰會聯合公報中提到中國,當中只稱中國的興起帶來北約需要一同應對的機會和挑戰,可算是平白無味。

2024年7月10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芬蘭總統斯圖布(Alexander Stubb)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同在華盛頓出席北約峰會。(Reuters)

接下來幾年,北約峰會聯合公報就逐漸加重針對中國的內容。

2021年公報指其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構成系統性威脅,特別提到中國的核武發展和參與俄羅斯在歐洲大西洋地區的軍演,卻強調要同中國維持建設性對話。

2022年6月北約峰會發布的戰略概念文件特別提到中國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工具去投射實力,利用混合和網絡行動、對抗性言詞和虛假資訊去針對北約盟國,以至其試圖控制核心科技和工業領域、關鍵基建和戰略物資及供應鏈所帶來的挑戰,當中也有提到中俄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

2023年北約峰會的說法,幾乎是其前一年戰略概念文件的重覆,不過在中俄合作的問題上,就加上了呼籲中國不要以任何方式支持俄羅斯的戰爭、呼籲中國停止擴大俄羅斯方面將入侵烏克蘭的責任歸咎烏克蘭和北約的虛假敘事。

在7月10日的北約峰會白宮晚宴中,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同美國總統拜登舉杯。(Reuters)

今天,呼籲中國「不要支持」俄羅斯變成了呼籲中國「停止支持」,而且也加大了中國支持俄羅斯的相關具體內容,甚至對他們口中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的行動威脅會對中國帶來負面影響。

拜登印太戰略

自拜登上台以來,將北約轉化成美國在印太地區針對中國的力量之一,一直是其地緣政治策略的目標。俄烏戰爭的爆發,可算是天賜良機,不只使原本在歐洲已經被指為「腦死亡」的北約重新復活,讓歐洲國家理解到他們的安全還是要依靠美國,也加大了印太地區親美國家同北約的合作,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本年已是連續第三年參加北約峰會。

然而,拜登的努力一直遭到歐洲主要國家的攔阻,一方面,德國在華有重大經濟利益,不希望為配合美國印太戰略而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法國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似乎已逐漸接受了歐洲安全不能脫離北約的事實,卻希望將北約歐洲化、「反客為主」以達成其歐洲自主的理想,因此也不願看到北約被美國利用為其印大戰略工具。

7月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北約峰會上拿着兩部手機。(Reuters)

北約在東京設立辦公室的倡議,就曾被馬克龍否決。而馬克龍去年訪華時受訪也表明歐洲不應該在台灣問題上盲目跟隨美國,稱其為「不屬於我們的危機」。

但從這次北約峰會聯合公報強硬針對中國的內容來看,歐洲國家卻似乎接受了北約捲進美國印太戰略的事實。為何有此改變?

特朗普因素

特朗普重新上台的可能,是最大的促因。今天,特朗普的國防政策智囊,如曾主導其首屆任期的國防戰略發展的副助理國防部長Elbridge Colby等,對於北約的看法是,歐洲要負擔起自身防務,美國要對付中國,沒有資源幫助歐洲防備俄羅斯,同時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傾向支持烏克蘭「割地求和」。

7月9日,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出席支持者集會,是為6月27日總統辯論後首次。(Reuters)

歐洲最擔心的是,特朗普上台後將停止對烏克蘭的支持,甚至質疑北約聯防條款的有效力和普遍性。根據不同媒體報道,在這一場北約峰會周邊,不少歐洲國家官員都有私下同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和外交團隊溝通,當中包括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長Keith Kellogg、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等。

既然特朗普的團隊所重視的是要對付中國,歐洲最有效能夠拉住特朗普的做法,除了增加自身軍事開支之外,就是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將中國同俄羅斯綑綁在一起,構成對付俄羅斯其實就是在對付中國的佈局。當然,歐洲國家也要透過以實際行動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去證明當美國在歐洲支持他們抵抗俄羅斯之際,他們也有在印太地區助力針對中國。

瑞典外長近日就重提了北約在東京開設辦公室的政策。他也把問題的根本說得明白:「如果你想你的夥伴關心你的問題,你也需要關心他們的問題。」

當然,如果特朗普真的重新上台,他對此會否「收貨」,是另一回事。但「綑綁中俄」的大方向已經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