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將12平方公里佔為己有是赤裸裸的侵略!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以色列政府負責約旦河西岸事務的民政部門宣佈位於約旦河谷地區2965英畝(約12平方公里)的土地為「國有土地」,「以用於未來開發」。 以色列非政府組織「現在就和平」對此表示譴責,稱這是自1993年簽署《奧斯陸協定》以來最大的一次土地兼併計劃。事實上,這是什麼 「土地兼併」?這就是掠奪,是基於實力地位的掠奪。這事無疑又讓以巴之間堆陳年舊賬添了新的一筆。

此前以色列曾沒收8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於建設猶太定居點及工業和商業設施。這兩次說明了以色列正在將掠奪合法化,在美國及西方列強下愈發驕橫。約旦河西岸其實早已經被以色列蠶食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部分巴勒斯坦人居住點也被以軍嚴密控制。

加沙地帶發生衝突以來,約旦河西岸有大量的巴勒斯坦的死亡或者受傷。其實大家都知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約旦河西岸名義上的控制者,但是這裏的巴勒斯坦人並不比加沙地帶的人過得輕鬆,用「屈辱」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現在以色列宣佈直接沒收約旦河西岸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也就是哈馬斯早預料到的情況:抵抗是死,不抵抗也是死。

以色列如此高調是有原因的,以軍近期高頻次轟炸加沙地帶,黎巴嫩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組織也對以色列本土進行了猛烈的轟炸,以色列此舉就是警告這些支持加沙地帶的武裝,如果再敢動手,就讓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一起不存在。實際上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這就是以色列赤裸裸的侵略。

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對巴勒斯坦人民權益的嚴重侵犯,也直接違背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以巴問題由來已久,每一次類似的事件發生,都像是在已經繃緊的弦上再加一把勁,讓和平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將約旦河谷地區2965英畝(約12平方公里)的土地佔為己有,又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歷史悠久的領土爭端問題給翻了出來。雖然這麼多年,以巴兩邊也試過和平談判,想過辦法,但分歧從未彌合,此次「化為國有」,肯定會讓兩國關係雪上加霜,和平解決的希望更渺茫了。

約旦河西岸東部巴勒斯坦村莊Shufa附近一個道路檢查站。( Getty)

以巴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從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起,這塊土地就沒消停過。回顧一下幾個關鍵的時間點,看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1947年聯合國的分家計劃。彼時,聯合國想了個主意,把巴勒斯坦這塊地一分為二,一半給猶太人,另一半給阿拉伯人,耶路撒冷說是要國際共管。結果阿拉伯人不樂意了,覺得這事辦得不公平。

1948年以色列建國,戰火紛飛。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比如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組團過來,想要阻止以色列。結果打了場仗,以色列的地盤反而比聯合國規劃的還要大。

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又贏了。這回,以色列在列維·埃什科爾領導下跟埃及、約旦、敘利亞槓上了,六天不到就把對手打趴下。戰後,以色列手裏多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還有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然後就開始在這些地方建定居點,到現在還在鬧騰。

在1977年,埃及總統安華·薩達特(Mohamed Anwar al-Sadat)訪問以色列,而後經過16個月經緊張談判,埃及與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埃及成了第一個跟以色列握手言和的阿拉伯國家,條件是讓以色列把西奈半島還回去。1978年,時任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和埃及總統薩達特簽訂了戴維營協議,當年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已故以色列總理拉賓(左)跟已故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圖中有份促進以巴和解的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網上圖片)

1993年奧斯陸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在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主導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坐下來好好聊,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一部分區域獲得了自治權。但是,邊界、難民、耶路撒冷這些硬骨頭,懸而未決。

2005年以色列從加沙撤退。以色列自己決定,從加沙地帶撤出所有的猶太人定居點。但是,對加沙的空中、海上封鎖和邊界控制,以色列依舊緊握不放。

2006年後哈馬斯上台。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的選舉中勝出,結果導致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從此各自為政,到現在都沒能和解。

2020年到2021年以色列又動心思。以色列政府琢磨着要正式吞併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盤,不過在美國的壓力下,這個計劃暫時擱淺。但是,不管合法不合法,以色列的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越建越多。

以巴衝突就是一部以色列的土地掠奪史,每一章節都鐫刻着戰爭的鋼印,每一幕都有其獨特的主角與配角。然而,這部史詩級的土地掠奪史,彷彿陷入無限循環的劇本,一幕幕重演,卻始終未能迎來結局。最新的劇情是以色列宣佈要沒收約旦河西岸12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這事無疑讓以巴之間堆陳年舊賬上又添了新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