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參加瑞士峰會 中國在俄烏衝突中誰贏幫誰?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烏克蘭問題「全球和平峰會」將於6月中旬在瑞士舉行,中國前不久表明了不參加的立場。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日前在基輔召開新書發布會也談到中國的俄烏衝突立場,分析了中國可能做出選擇的三種情形,指出中國的行事原則是誰贏幫誰。

庫列巴稱現在俄烏的局勢尚未明朗,中國人仍在作壁上觀,等待這場衝突的收場。如果最後的贏家是烏克蘭,那麼中國應該會表現得更加收斂。如果高歌猛進的是俄羅斯,而烏克蘭則不得不尋求援助繼續抱頭捱打的話,那麼反過來說,中國在俄烏問題上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用再投鼠忌器了。就算這場衝突持續到最後贏的不是俄羅斯,而只是以俄羅斯加強了它的戰略主動權而收場,那麼這將意味着:就算烏克蘭可以得到所有的援助,但還是沒能抵擋住俄軍的鐵蹄。步步逼近的是俄羅斯,節節敗退的是烏克蘭。要是事情到了這個份上,那麼中國看待俄烏問題的態度也將變得比較隨意。

庫列巴還指,「在這場衝突當中,與其說中國關注的是我們,倒不如說中國關注的其實是西方,尤其是西方在烏克蘭背後所能提供的潛在支持。真正能夠左右中國對於俄烏問題的立場的決定性因素,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勝利的走向。中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明朗之日,那便是世界秩序的命運決定之時。」

庫列巴新書名為《戰爭與新視野》(War and New Horizons),作為烏克蘭外長,他的言論意在爭取更多援助。(REUTERS)

庫列巴看得很準,中國有自己重要的歷史遺留問題要操心,因此會對俄烏之間事關領土主權的糾紛相對謹慎。他也認識到中國關注的其實是西方而不是烏克蘭。但是中國的行事原則真的是誰贏幫誰嗎?並不見得。

俄羅斯對領土主權的踐踏,中國心知肚明。西方背信棄義對俄羅斯步步緊逼也是事實。在長期的互相博弈中,很難有絕對的正確一方,雙方都竭盡所能採取了對抗措施。從完全中立的視角,中國認為應該從歐洲大陸的安全來探討,從問題的源頭去解決問題。

但從戰略的視角,中國同美國的鬥爭,使得中俄是天然的共同應對挑戰的朋友。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很難公開去批評俄羅斯。中國能夠做到不幫助俄羅斯已很不容易,寄希望於中國制止俄羅斯、反對俄羅斯進攻,是不現實的。

中俄關系有特殊性的一面,但不是中國對美歐關係的全部出發點。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2024年5月16日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期間,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出席「中俄文化年」開幕式暨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專場音樂會。(Sputnik/Alexander Ryumin/Pool via REUTERS)

中國理解烏克蘭,不等於支持烏克蘭,更不等於在領域主權問題上需要公開反對俄羅斯。中國承認俄羅斯受到西方的戰略擠壓,不等於認同或者支持俄羅斯採取戰爭的方式向美國發起反擊。

烏克蘭有悲情的一面,也有其被美西方利用的可悲一面。俄羅斯有被美國挑戰的受害者一面,也有攻佔烏克蘭領土的侵略者一面。中國很難說會站在誰的立場上支持誰。中國崛起為全球性大國,有自身的安全主張,全球安全倡議中有全面的闡述。中國不會天真地以為美俄會按照中國的倡議行事,也不會任由弱肉強食的法則來侵蝕中國的立場。

僅就俄烏衝突來說,任何一方的勝利都不是完全的勝利。中國深知爆發俄烏衝突的深層次原因是俄羅斯同美國的地緣政治鬥爭,是歐洲大陸的安全結構失衡導致的。這需要漫長的調整。庫列巴說的沒錯:中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明朗之日,那便是世界秩序的命運決定之時。但是他應該認識到這一天的到來需要漫長的時間。即便是本輪俄烏衝突已經結束,中國的態度也可能仍然會被認為是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