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擴大「反猶」界定範圍 究竟多離譜
美國會眾院通過了一個重大法案,叫《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按說拜登是個蹩腳總統,一般情況下,共和黨控制下的眾議院,一定會想方設法給拜登政府設置重重障礙。但是在平息大學生的抗議活動上,眾議院竟然高度配合拜登政府,以320:91的投票結果,通過了《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讓拜登政府鎮壓學運更加有法可依。該法案名義上是打擊「反猶」行為,實際上波及面很廣,內容相當離譜。
這個法案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其內容,竟然從法律上規定了猶太人和以色列在美國享有至高無上和不容置疑的地位。
按照法案的規定,什麼是「反猶」行為,將由「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2016年制定的標準來定義,IHRA 2016標準說了什麼呢?這個標準裏有一些無害的內容,比如「對以色列的批評與對任何其他國家的批評類似,不能被視為反猶太主義」;還有「以激進意識形態或極端宗教觀的名義呼籲、協助或為殺害或傷害猶太人辯護」。
該法案規定,「對猶太人本身或猶太人作為集體的權力做出虛假、非人性、妖魔化或陳規定型的指控——例如,特別但不限於關於世界猶太人陰謀或猶太人控制媒體、經濟、政府或其他社會的神話機構」。
這一條款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變相承認了這些事實。過去常常說猶太人控制了政府、經濟和媒體,這是基於猶太資本的經濟地位。比如富豪裏有多少猶太人,主流媒體有多少是猶太資本控股,高層有多少猶太管理者,這些都是有據可依的。但即使這樣,有關猶太人對社會的控制,通常還是被視為陰謀論,許多人並不相信。然而,《反猶太主義意識法》的通過,明明白白地告訴全世界,「猶太人的控制力」不是陰謀論,是真實存在的。猶太人的確控制了美國的諸多領域,否則就不會通過這種法案,話都不讓你說。
該法案規定,不得指責猶太人「更忠於自己的種族和以色列」,不得指責猶太人抱團取暖,而不是融入所在國的民族和社會,不得指責猶太人熱衷於捍衛「猶太人的利益」,而不是捍衛所在國的利益。
猶太人由於長期流浪的原因,對於所在國的忠誠度一般不高,不管是俄羅斯猶太人、美國猶太人還是法國猶太人,他們的第一身份認同往往是「猶太人」,而不是「俄羅斯人」、「美國人」或者「法國人」。在他們看來,自己所在的國家只是一個寄居地,一個財富的來源地,僅此而已,自己就算是所在國的國民,那也得先是猶太人,然後才是所在國的國民。自己早晚有一天要搬走的,沒必要忠誠,這引起了所在國主體民族的疑慮,進而加劇雙方的衝突。衝突越厲害,猶太人越覺得別人在搞「反猶」,所在國越覺得你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更不歡迎猶太人。現在《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明確規定,不能指責猶太人更忠於以色列或者全世界猶太人,那就等於為猶太人叛國提供了法理依據。猶太人將可以明目張胆地不在乎所在國的利益,明目張胆地給以色列或者全世界猶太人輸送利益,你還不能批評他,否則就是「反猶」。
該法案就明確規定,不得指責猶太人和以色列在中東針對其他民族搞「恐怖襲擊」、「種族滅絕」和「大屠殺」,不得指控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是一種「種族主義」行為。
還有,批評以色列政府現行政策、將以色列暴行與納粹相提並論,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使用反猶主義相關的符號和圖像來描述以色列或猶太人,都會被扣上反猶主義的罪名。
我們知道,在基督教歷史中,猶太人對於耶穌的死發揮了「重要」作用。耶穌是被猶太人,也即猶大出賣的,這就是許多人熟悉的《最後的晚餐》裏的故事。但在猶太人看來,猶大的行為不能代表猶太人整體,所以一直不承認負有責任。猶太資本的應對策略是,將耶穌之死歸咎於大環境,都怪當時羅馬社會的大環境不行,就算猶大不出賣耶穌,別人也會出賣,所以耶穌之死是必然,而猶大的出賣是偶然。這個策略既分散了猶太人對於耶穌之死的責任,又不會過於得罪基督徒,是個不錯的辦法。但這個辦法能不能維持,要看美國的社會矛盾。要是美國社會的矛盾日趨激烈,對猶太人的不滿日益增加,不排除會有愈來愈多的人,用「耶穌受難圖」來暗示猶太人的罪行,反正西方人都熟悉基督教文化,只要擺出這個圖,其他什麼話都不用說,大家就會聯想到猶太人。說不定到那時,猶太資本就會痛下殺手,是不是把「耶穌受難圖」也列為反猶符號?
法案的波及面也太廣了,不確定性太多了,眾議院通過後輪到參議院,參議院能不能過,目前還不好說。這項法案一旦成為正式立法,幾乎等於宣告了猶太人就是美國的主人,盎撒精英將極為被動,唯一的選擇將是主動接受同化,宣稱自己也是猶太人。雖然盎撒和猶太的利益早已緊密相連,但由合作夥伴的關係,過渡到被對方同化,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的。只要沒到萬不得已,盎撒精英都不會同意,後面雙方還有得拉扯。
事實上這個離譜的法案,這麼高的眾議院支持率,說明了猶太人已經控制了美國的精英階層,已經實現了對美國全方位滲透和控制,成了美國隱形的太上皇。法案毫無疑問加強了猶太人對美國的控制,也告訴全世界,「掌控政府的手」是真實存在的,全世界都會更警惕猶太人和猶太資本。要是引發又一次反猶浪潮的話,只能說求錘得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