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人類從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來到實證階段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說到實證主義(positivism),或許我們首先會想到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但實證主義是由更早的法國哲學家孔德創立。除此以外,孔德亦是社會學、現代科學哲學之父。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ThoughtCo)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大學時入讀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接受了全歐洲最優秀的科學教育,從而建立他對於科學與科學方法的知識與傾向。畢業後孔德擔當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Henri de Saint-Simon)的助手達七年之久,這影響到孔德的政治思想。

聖西門:當恐怖統治法國時,他們造成了甚麼?是饑荒!

孔德寫作非常有計劃,可是他宣佈的計劃很多到他去世仍未完成。可幸的是,因在大學教學的關係,孔德在十二年間陸續出版他的巨著《實證哲學教程》(Courses of Positive Philosophy),為他龐大的體系奠基。

英國的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讀過孔德的早期作品,非常欣賞,主動寫信給孔德,想要結交這位思想盟友。後來兩人漸行漸遠,當孔德發表他的後期著作《實證政治體系》(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後,彌爾稱《教程》的作者是「好孔德」,《體系》的作者是「壞孔德」。然而縱使孔德的後期思想備受批評,彌爾卻能把握當中的價值。

約翰・彌爾:兩個世紀的英美思想發展,彷彿都成了他的註腳

孔德的人類三階段

孔德實證哲學中最為人所知的理論,是三階段定律(the law of the three stages),他認為人類在發展之中會經歷三個連續的階段: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與實證階段。

神學階段是人類的必要起始點,又可以再分為拜物教、多神教與一神教的次階段。人類傾向要找尋現象的第一與最終原因,面對世界中的異常情況(例如天災、疾病),就以人格化的超自然行動者(拜物教是樹、石頭或爆發的火山等事物;多神教是眾神;一神教是上帝)的介入來解釋。

巴西國旗上所寫的葡萄牙文「Ordem e Progresso」(秩序與進步),源自孔德的實證主義格言:愛為原則,秩序為基礎,進步為目的。

神學之後的形上學階段是處於中間的過渡階段,孔德的「形上學」並不專指古老的哲學分科,而是指將前一階段的超自動行動者,簡單地換作抽象非人格化力量的思想。

到了最後的實證階段(亦稱科學階段),人類終於放棄追尋現象的原因,而只限制自己只探究支配現象的法則;人們不再追求絕對的概念,而只追求相對的。探究相對性的現象法則的方法,是透過觀察、實驗與比較的科學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以尋找現象的因果關係。孔德認為,發展出科學態度與方法的實證階段,是人類最高級的階段。

對於科學的分類法

實證哲學的第二條定律,是眾科學的分類法定律(the la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在《教程》中,孔德按以下順序排列出六種科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並為每一種科學都闡述一套哲學。

孔德的科學分類法,與分別按工具的一般性與複雜性,及按現象的複雜性排列的序列 (Wikimedia Commons)

在這排列之中,從數學到社會學,首先是一種從最普遍到最特定、從最簡單到最複雜的排列:數學最普遍、簡單,社會學最特定、複雜。同時,這排列亦有其歷史的向度,天文學需要數學才成立,化學則要建基在物理學之上。簡而之,分類法中較後的科學以較前的科學為基礎,是一種依賴的關係,然而孔德反對化約/還原主義(reductionism),他並不認為較後的科學是較前的結果。

那麼這六種科學的依賴關係是怎樣的?於此孔德非常著重學說(doctrine)與方法(method)之間的區分,科學的學說會變(進步),然而一門科學的價值在於它的方法,天文學的方法是觀察,物理學的方法是實驗,生物學的方法是比較。作為最基礎科學的數學有著自己的學說與發展,但作為方法,它是其他科學用作發現新解釋的工具。

孔恩:每次發生科學革命時,人們認識世界的條件便有一次轉換

「社會學」之始祖

在孔德的分類法之中,末端的社會學或許會顯得有點突兀,因按照我們現今的理解,前五者都是自然科學,而社會學是人文科學。在已經存在的五門科學之後,孔德想要再提出一門「社會的物理學」(social physics)。社會學並不只是對於人類社會的科學,它同時亦是研究科學與知識之發展的科學。

在孔德的時代,社會現象被認為過於複雜,因而不可能可以有科學。自古希臘哲學起,即區分了自然科學與道德科學,前者有嚴謹的方法研究,後者沒有,而兩者是無法調和的。孔德認為社會學正好解決了這個二分的問題。孔德更指社會科學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過往人類努力建立從世界到人的客觀方法,這工作已經達到目的,現在它要倒轉過來,採取一種主觀的方法,研究從人到世界的種種法則。

社會學:涂爾幹、韋伯、馬克思

孔德希望透過以上的分類法,統一與協調了實證知識的所有部分,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同時,憑藉這種對於科學本身的後設理論,孔德亦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位科學哲學家。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