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庫色:在發達工業社會之下,我們都成了單向度的人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在與時】已經介紹過多位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包括始創者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愛的藝術》作者弗羅姆(Erich Fromm)、第二代代表人物阿佩爾(Karl-Otto Apel)、現今仍然活躍的知識分子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還有跟學派來往甚密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今天來到《單向度的人》的作者、六十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YouTube: Rien ne veut rien dire)

從法蘭克福到美國

1898年7月19日馬庫色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家庭,跟大部分的學派成員一樣,他早年過著優濯的中上層階級生活。馬庫色於一戰服役時開始接觸到馬克思的思想,他稱自己想要了解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運作機制,以及當時德國革命(German Revolution)失敗的因由。戰後馬庫色回到大學,修習政治、哲學與經濟學,但他最醉心的卻是德國文學,他的博士論文就以德國小說為題。

1927年馬庫色因讀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最新出版的《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而重拾對哲學的興趣,1928年他更特地到佛萊堡大學跟隨胡塞爾(Edmund Husserl)與海德格研習哲學,直至1932年畢業。馬庫色自知無法在納粹政權下謀得教授一職,就轉到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成為法蘭克福學派一 員。其後,因猶太背景而與成員一併被放逐到美國,至二戰後學派成員得以歸國,但馬庫色與弗羅姆選擇留美,並繼續以英文教學與寫作,因而他的思想在美國尤其有鉅大的影響力。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基進主體,對海德格的失望

從馬克思的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者預期的無產階級專政一直沒有實現(蘇聯雖然革命成功並建立共產政權,但並無實現無產階級專政)。身為馬克思主者,馬庫色要找尋新的基進主體(radical subjectivity),從而實現轉化社會與革命(這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目標)。馬庫色終身的思想,包括他的藝術理論,都可說是朝著建立基進主體這個目標而開展的。

在佛萊堡大學期間,馬庫色曾希望從海德格的思想中找尋解決方案,他的參照是《存有與時間》,書中的「此在」(Dasein,指人的存在)似乎提供了一條進路:於日常生活之中的此在本來隨波逐流,陷入忘卻一己存有的非本己狀態(inauthenticity),但在意識到自身是一種終有一死的向死存有(Being-towards-death)之後,就有了契機可以進入本己狀態(authenticity);在書中海德格亦對於此在的歷史性向度及決斷性選擇給予重視。海德格描述的此在於某些面向都可以對照缺乏/獲得基進意識的主體,因而吸引了馬庫色,想要從中建立新的基進主體理論。然而馬庫色後來發現,海德格只從存有論的層面上來談此在的存在結構,並無真正分析在社會現實之中生存的人,過於抽象而不具體,跟馬庫色的社會性關注並不相容。加上海德格愈發開始親近納粹,更使馬庫色於1932年離開了海德格的思想。

【無睡意哲學】海德格:存有與此在 - EP64

辯證思維與藝術的解放可能性

馬庫色繼而重新回到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吸收兩者的辯證法,而主張以否定性思維(negative thinking)或辯證式思維(dialectical thinking)來處理基進主體的問題。即使是馬庫色終身從未放棄關注的藝術與藝術理論,都離不開解放的目標與辯證的性格。

馬庫色認為藝術辯證地同時帶有壓迫與解放的作用,例如他批評某種由資產階級提出的美學(或生活態度),鼓勵人追求內在心靈的美滿,而放棄對物質條件改善的追求。在馬庫色看來,這無疑是反動、反革命的思想。可是在對立面上,藝術亦同時帶有打破壓迫的解放潛能:馬庫色不認同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獨尊的無產階級文學與藝術(比如板畫與戲劇),而認為每一種藝術都有其革命的潛能。與此相應的是,馬庫色批評教條馬克思主義堅持基進主體只限於無產階級,而他則認為存在著各種社會團體(最明顯的是女性與不同種族),各自面對著不同種類的壓迫,因而有各種想要革命的理由,因此都可以成為基進主體。各種團體可以創作各種不同的藝術,以表達與傳達革命意識,最終成就以藝術進行的革命。

《深淵大飯店》:法蘭克福學派的父親結

愛欲與文明: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

1955年出版的《愛欲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被馬庫色自己與其他評論者視為他最重要的著作。雖然精神分析是法蘭克福學派跨學科進路的重要參照理論之一,馬庫色於二十年代起即有所研究,但要到《愛欲與文明》他方對之展開全面與深入的論述,試圖將佛洛伊德與馬克思兩人的思想結合起來。

馬庫色《愛欲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Vintage)

從書名中已經透露出,此書是對佛洛伊德極具影響力的小書《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的回應。佛洛伊德認為隨著人類文明的演化,對人類精神的壓抑會愈來愈大,而人類的生存與死亡本能使人彼此為著宰制對方而鬥爭,人類的這些傾向都難以改變。馬庫色試圖將佛洛伊德的悲觀主義導向更積極的理論路線,他首先連結起佛洛伊德的壓抑理論與馬克思的勞動異化概念。

佛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兩條原則,第一是快感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指我們趨向滿足自身的需要,使自己的快感達到均衡的狀態,既不缺乏,亦不過量(例如人有排便的需要,在解決時我們會有某種快感,相反不解決的話我們會有不快感)。然而人受著世界的限制(例如物質環境與社會習俗),不可能隨心所欲、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我們在快感原則之外有著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例如即使有急切的排便需要,我們仍只能忍耐到洗手間才能解決)。

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Penguin Books)

馬庫色稱在現代社會之下,對於快感原則除了基本壓抑(basic repression),還有額外壓抑(surplus repression)。基本壓抑對於人類文明的延續是必要的,它本身不會構成宰制或壓制。而額外壓抑則只對於社會宰制而言是必要的,例如人往往在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以外,要為了國家機制的維持而進行額外的勞動與生產。馬庫色稱佛洛伊德的現實原則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一種作業原則(performative priciple),社會中大部分人的本能都被塑造成要為滿足作業原則而服務。

馬庫色比佛洛伊德樂觀之處,在於他認為人的壓抑並非不變定律的結果,而是在特定歷史之下受著特定政治、經濟形式組織的社會現實之下的結果。由此,只要人們基進地起來改造社會,將快感原則從作業原則的壓抑之下解放出來,即有望可打破佛洛伊德所描述的人類文明困局。

延伸閱讀——【無睡意哲學】馬庫色:愛慾的解放 - EP71

單向度的人:解放之艱難與可能

馬庫色於1964年出版了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連帶之前《愛欲與文明》為他帶來的國際名聲,馬庫色在六十年代成為了世界上其中一位最為人所知的哲學家與社會理論家。

二戰後的五、六十年代正值西方國家的黃金年代(尤其在英、美),不只是位高權重的資產階級,下至勞動的工人階級的生活亦愈來愈舒適、富裕。面對這情況,回答「到底還有必要解放嗎?」的疑問,就有了前所未有的逼切性。當然,馬庫色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就要憑此書對乍看日益改善著人類生活的發達工業社會,作最尖銳與嚴厲的批判。

馬庫色《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Routledge)

在書中可見馬庫色延續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於意識形態的經典定義:意識形態即虛假意識、錯誤的信念,人們都在所謂「他們不知道他們所作的」(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的狀態下生存。這體現在已經高度發展的發達工業社會,人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似乎欣欣向榮,但這實然是一小撮人為大多數人提供的一種購買快樂的自由,而這種自由正正是思想的不自由(unfreedom)。馬庫色批評消費主義社會之中衣、食、住等真實需求以外,都是廣告、媒體向人們灌輸的虛假需求與選擇。認為快樂是可以買來的,因此陷入追求金錢與商品的框架中,人就失去了對於建制的反抗性。物質生活的富足與對人宰制的擴大可以並行,這跟人們直觀的想法相悖的。

馬庫色認為本來人類的實存(human existence)擁有多種向度/維度(dimensions)或可能性,但在以工業時代技術與對物質生活的鼓吹之下,變成了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被徹底宰制著,沒有能力發展甚至設想自己本來擁有的多種向度。縱使馬庫色對於解放的可能性並不全然樂觀,他在本書仍主張一種「大拒絕」(great refusal)的態度:對於發達工業社會中殘酷、剝削與非人等價值的反抗,而能否達到這一步,就視乎我們能否發展否定性的思維,洞悉虛假意識與需要,並思考與尋求反抗的進路。

延伸閱讀——【無睡意哲學】馬庫色:學生造反之父 - EP70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