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懂哲學》:AI 會搶走全人類的工作?馬克思怎樣說?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01哲學編按】人工智能(AI)將會愈發取代人類的勞動,AI 除了擅長計算與分析類型的工作,甚至勝任創作類的勞動。不少人憂慮自己會因此失去工作,亦有人以此為契機提倡全民基本收入(univeral basic income, UBI)。AI 全面取代人類勞動會成真嗎?本文提供多一些歷史背景與思考角度。
文章出自岡本裕一朗《當人工智慧懂哲學:7 個危及人類未來的 AI 難題》第 5 章第 1 節〈「人工智慧失業論」的謊言〉。

人工智慧會搶走工作的騙局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化,它們會搶走人類的工作嗎?

這類憂心的聲浪,不時傳入耳裡。

的確,在社會的每個角落,人工智慧廣受運用的現實無庸置疑。無人便利超商登場,付錢全靠手機解決。車站內不再有售票員及驗票員的工作,同理可證,不久後車輛也將自動駕駛,或許司機也會跟著消失。甚至連大型銀行,據說也大量資遣了行員,因為在人工智慧導入後,不再像過去需要工作人員了。

(Unsplash: Franck V.@franckinjapan)

二○一三年,牛津大學的一群研究者便提出了值得關注的報告,如實強調出這樣的狀況。這份報告指出,「未來電腦化之後,(中略)全美雇員大約會有四八%極高的(失業)風險」。日本也察覺到這項預測,「人工智慧將搶走人類工作!」的鼓動風潮開始隨處可見。在此將這項主張,姑且稱之為「人工智慧失業論」。

這類的主張,其實並非在二○一三年才初登場。

馬丁・福特【註1】於二○○九年推出的作品,在二○一五年的日本翻譯版本,便取名為《科技將奪走七五%的工作機會(The Lights in the Tunnel)》。在數位科技影響下,過去的職種重新洗牌,可說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The Lights in the Tunnel》(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但是,這裡所要談論的問題是,「人工智慧失業論」會不會使得大部分的人類失業,演變成無法生活呢?而且還提出「人工智慧」加速「人類」失業這樣的對立圖示。

究竟這方面的議題,有幾成可信度呢?

七五%員工消失的話

第一步先來認識「人工智慧失業論」的概況。在此先參考一下福特高呼「失業率七五%」的論點。

據他所言,「現在人類從事的工作,某一天在機械自動化操作後,這部分的工作將會消失」,並指出二大理由。

① 諸如工廠、零售店、辦公室及倉庫等,由勞工維持的定型業務,將會逐漸被機器或機器人取代。
② 現在的趨勢是轉型成機器提供自動服務,今後將愈發加速進展。

這方面的傾向,尤其無法提出異議。事實上,人類的定型業務被機器或機器人取代,自動服務加速進展的情形,我們每天都在親眼目擊。

(Unsplash: David Levêque@davidleveque)

只不過,這種情形會不會與七五%的失業有關,仍然充滿疑問。這個數字的來源根據本身就有問題,現在不予討論。反倒是進一步根本的問題在於,排除七五%失業者的社會,究竟還算是一個社會嗎?為了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就來設計一個「失業率七五%的社會」的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幾乎無人工作的社會

在生產、物流、消費這類經濟活動的多數部門,皆導入了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已經幾乎不需要員工了。過去一直在工作的人們遭到解雇後失業。經統計發現,勞工中有七五%的人成為失業者,失去了日常的工作。

你會想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嗎?

還是想像過去一樣,希望這個社會是由人類來工作呢?

如果是這種情形,確實「人工智慧將奪走工作」的這句標語,看似適得其所。不過,這句話代表的意思其實瞹眛不明。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何種制度將會形成,尚未演變成問題。至少在現今的制度之下,當「失業率七五%」的時候,社會肯定會分崩離析。

在此特意以過去從未提出的問題,來詢問大家。

問題:在失業率七五%的情形下,會形成怎樣的社會呢?

【延伸閱讀——哈拉瑞:15年內我們將會失業 AI革命將產生無用階級

針對這個問題,有二個可能的答案。

其一是不可能形成和過去一樣的社會。因為失業者無法購買商品,所以即便生產了也賣不出去。在這種狀況下,失業的人們該如何生存呢?我不認為他們會一直忍耐,應該會暴動或興起革命,否則只能餓著肚子等死了。

另一個可能性,是人工智慧及機器在工作,所以人類已經不需要工作了。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人類只管享受即可。用俗氣一點的說法,就是不用工作也不會餓肚子。這樣一來,人生將無可挑剔,因為擺脫了工作的辛勞,而且生活必需品皆充足無虞。

這樣想來,「人工智慧導致人類失業」的鼓動聲浪,目前似乎沒必要擔心。因為假使如前者這樣,在現今的社會制度下社會無法成立時,理應會出現其他的社會形態,假如像後者一樣,不用工作也有飯吃的話,更是眾所期盼之事。

(Unsplash: Lukas@hauntedeyes)

從苦勞中獲得解放──馬克思

導入人工智慧、機械及機器人的理由,就是為了擴大生產力超越以往,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這樣的話,相信人們將在更多物品環繞之下,生活無虞。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對於人類來說,工作就某種意義來看屬於苦勞。因此,如果不用工作也能過上和現在同等水準的生活,看似會是快樂無比的世界。

當然,現在也有人是在工作之中找到人生意義,獲得幸福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假使不必工作也能過活的話,恐怕都會選擇不要工作。不需要工作,就能將時間精力留給其他享樂的事。

過去有一個人,夢想著這樣的情景,視為烏托邦,這個人就是年輕時候的馬克思【註2】。馬克思在《Die deutsche Ideologie》一書中,所描繪的未來社會如下所述,現在用思想實驗為大家作說明。

思想實驗——得以多樣化活動的社會(馬克思)

當工作開始專業化後,各自開始擁有規範個人,固定的排外活動領域,無法從中脫離。他可能身為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的評論家,倘若不想喪失用來生活的專長,就必須一直負責自己的工作。──相反地,在共產主義社會裡,各自並沒有排外的活動領域,可以任意在各部門磨鍊自己。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下,社會在生產方面全面規範,正因為如此,才可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們今天做這份工作,明天做那份工作,早上打獵,下午捕漁,傍晚追趕家畜,接著在餐後進行批判──並非成為獵人、漁夫、牧人或評論家,而是我們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Die deutsche Ideologie》)

【延伸閱讀——馬克思: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馬克思從人類勞動僅限於固定工作的現有社會,夢想著社會能變成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對於當時的他而言,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事實上在歷史上並未實現。因為生產力必須達到飛躍性的增長,否則共產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

但是仔細想想,若將馬克思的烏托邦套用於現代,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而且生產力大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勞動社會」,反而感覺相當實際。因為工作交給他們(它們?)之後,人類就能從工作的苦勞中獲得解放,得以從事熱愛的活動。但是為什麼,大家卻用不安的眼神質疑著「人工智慧-機器人勞動社會」的到來呢?

盧德運動的誤謬

追根究柢,當然是因為人們失業的問題。關於這一點,馬克思已經在《Das Kapital》一書中有所論述。

一旦由機器負責工作後,將成為勞工本身的競爭對手。機器造就出資本的自我擴張,與機器導致生存條件受破壞的勞工人數呈正比。(中略)一旦工具的操作機會遭機器奪走,(中略)勞工就會和不再通用的紙幣一樣,沒有市場了。(《Das Kapital》)

馬克思自己十分清楚,導入機器後,失業者就會遭排除。因此在「盧德運動【註3】」中破壞機器的勞工們,他們的心情馬克思也很能感同身受。

儘管如此,他還是不支持盧德運動這類的社會運動。因為導入機器後,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提升,還會進而有助於社會進步。事實上,在歷史上便曾經因為機器的導入,導致勞工暫時失業的情形,但是相對也創造出新型職種,所以工作反而增加了。

盧德主義者(Luddite)正在破壞織布機(Wikimedia Commons)

這種情形稱作「盧德運動的誤謬」,這方面的例子周而復始。於是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概念同樣適用於人工智慧。可是,事實如何仍有待商確。

話說回來,為什麼導入人工智慧後,工作會被搶走呢?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一個範例。

思想實驗——失業的大學教員

某日早晨一來到教書的大學,校方便通知大家集體開會,因為管理階層有要事宣佈。去了之後,才發現要事如下所述。

「這間大學已經決定導入人工智慧負責教學工作。第一階段,會從下個月開始,導入非常優秀的人工智慧教授哲學課程,因此,你不用再到這間大學上課了。如果你希望留下來的話,可以雇用你當助理,基本上就是份打工的工作。」

聽到這項消息後,我該如何是好呢?

這種情形,感覺並非遙不可及的事。幼兒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們,天天都得應付靜不下來的小朋友,這時候或許不容易改由人工智慧來負責。不過若像大學教員只是在傳達知識的話,在這種情形下,肯定能研發出優秀又有效率的人工智慧。當未來演變至此,除了一部分的明星教授(類似麥克・桑德爾【註4】這樣的教授?),毫無可取之處的大學教員,恐怕將失去工作。

這樣一來,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因應呢?被通知資遣的大學教員,想必會咒罵「失業都是人工智慧害的」,著手破壞人工智慧吧?

註釋:

1. 馬丁・福特,美國的科技創業家。於《二○○九年自費出版的《The Lights in the Tunnel》(中文書名取作《隧道之光》)一書中,探討「二○四五年問題」以及「零雇用下的經濟成長」等議題,提出有關人工智慧造就之未來等廣泛話題。另外還推出了《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英文書名為 Rise of the Robots)。

2. 卡爾・馬克思(一八一八至一八八三年)出生於德國普魯士王國的哲學家、思想家、經濟學者。藉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協助之下,奠定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主張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下,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到來。馬克思所樹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日後對國際政治及思想造成極大影響。著有《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Das Kapital》。

3. 盧德運動 自一八一一年起歷經十七年左右的時間,發生於英國中、北部織物工業地帶的紡織機破壞活動。工業革命後,受到急速普及的機器化影響下,擔心工作被搶走的手工業者、勞工所引發的運動。也被視為幾年後勞工運動的先驅,在當時的英國,對於毁壞機器及工廠的人還會處以死刑的嚴厲懲罰。

4. 麥克・桑德爾(出生於一九五三年) 美國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為眾所皆知的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代表性人物,於哈佛大學教授的公開課「Justice(正義)」,至今已有逾一萬四○○○名學生選修,十分受到歡迎。上課實況也曾在日本以「白熱教室」(NHK)之名播放。著作《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也非常暢銷。

《當人工智慧懂哲學:7 個危及人類未來的 AI 難題》

作者|岡本裕一朗

譯者|蔡麗蓉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本書內容獲「楓書坊文化」授權轉載。】

本書書評——會毁滅人類的 AI 比較有趣?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