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科學並不比常識優越 科學是常識的延伸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被譽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哲學家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在1908年的今天出生。奎因自小表現出數學的天份,少年時熱衷於旅行與地圖繪製,亦寫過詩並獲得中學詩獎。大學選科時奎因面臨數學、哲學與古典學之間的抉擇,最後他選了數學系,在數學之外研究數學哲學,以結合他的兩個興趣。奎因受到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羅素(Bertrand Russell)合著的《數學原理》影響甚深。奎因後來於哈佛取得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正是懷海德。而在畢業之後,奎因亦成為了哈佛的教授。

威拉德・范奧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Wikimedia Commons)

奎因於2000年12月25日因阿茲海默症去世,這病使他晚年的記憶力嚴重衰退,無法再作推論。臨終前不知道是出於黑色幽默還是真的病糊塗了,奎因曾說:「我忘記了我的病叫甚麼了,阿圖塞(Althusser)還是阿茲海默(Alzheimer)呢,不過既然我記不起來,那麼一定是阿茲海默才對。」

奎因早期關注邏輯學與數學研究,後來投入到哲學的討論。然而他本人可能不會同意自己有所謂的轉向,因他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的一部分。

經驗主義:信念體系是知識的基本單位

奎因的哲學立場是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但他的經驗主義不同於以洛克(John Locke)休謨(David Hume)為首的英國古典經驗主義,即以感覺與料(sense data)、印象(impression)與觀念(idea)作為人類知識的最基礎單位,以此建立一套經驗論。奎因認為科學的經驗觀察與理論面向都同樣重要,他認為經驗主義的理論, 其基本單位不是以上這些,而是眾多的信念體系(systems of beliefs)。

經驗主義:霍布斯、洛克、柏克萊、休謨

奎因將信念體系比喻為一張信念之網(web of beliefs),在一個以信念編織而成的知識系統中,核心部分的理論(例如基礎演算法)在網的中央位置,連繫到眾多其他部分。奎因認為非核心的理論的出錯都可以修補,這不是信念體系的合適判準。要判別一個信念體系,最終的判斷基礎是它對世界的解釋能力,同時它的解釋是否足夠簡單與精準。

例如古希臘神學與現代物理學都對於世界的自然現象作出各自的解釋,因此是同等層級的理論體系。古希臘荷馬(Homer)神話,以眾多有著七情六欲的人格神作為自然現象的成因。我們現在不再用這些神話來解釋物象,不單由於我們無法觀察的眾神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們從世界觀察到的物象方面,現代物理學在解釋能力、精簡度與精準度上都比古希臘神學優勝,因此我們應該相信現代物理學才是更好的信念體系。奎因這種理論可以歸作可謬論(fallibilism),即認為信念無法證成信念為真理,亦因此,一個信念體系之內的任何一個個別信念都是可以修正的。

奎因的自傳《我生命的時間:一部自傳》(The Time of My Life: An Autobiography)

自然主義:哲學與科學之統一

至於奎因思想的自然主義,指在自然科學的方法以外,沒有更高的獲取知識的進路。哲學傳統中的認識論形而上學都有傾向要為哲學自身、甚至所有知識找尋一個基礎點(最著名的例子是笛卡兒的「我思,我在」),奎因反對存在這種扮演知識與理論基礎的「第一哲學」(first philosophy),我們只要跟隨自然科學的方法建立與判斷信念體系就好。奎因忠於自然主義的主張,他承認自然主義本身是沒有基礎的,這個結論本身亦是由自然科學的方法得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循環論證。

奎因《語詞和對象》(Word and Object)

然而奎因並不是自然科學至上主義者,他所指的「科學」並不限制於自然科學,而包括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與歷史,可以說他的用法比較接近德文 Wissenschaft(科學)的意思,泛指所有系統性的研究與學問。

抱持著自然主義的立場,奎因對於哲學與科學的態度是:哲學追求的知識領域並不超越於科學之上,而應該將兩者置於同等的層級,甚至哲學就只是科學的一種,分別在於哲學研究科學之中較抽象的問題。奎因亦認為科學知識跟一般的知識是一樣的,科學並不比常識(common sense)優越,他說:「科學不是常識的替代,而是它的延伸。」科學較關注真理與客觀性的問題,科學研究比較清晰與系統性,此外科學家與一般人的分別,就僅在於他比較細心。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