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德︰要對歐洲哲學作最保守的描述,它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你有聽過「全部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腳」嗎?這句話正出自當年今天逝世的懷海德。雖然這句說話流傳甚廣,但懷海德本身不算是嚴格意義的柏拉圖主義者,而主張一套「歷程哲學」,希望能將業已分崩離析的現代思想重新帶入一種和諧的整體之中。

不少人認為自二十世紀開始(尤其是在所謂的後現代思潮以後),哲學家已經不再追求建立宏大的體系,轉而研究眾多微觀的、個別的現象。不過這句話並不精確,因為他們錯過了今天逝世的懷海德的身影。阿佛列・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哲學定位相當怪異,一方面他跟許多後現代哲學家一樣,強調變動、主張打破陳腐的教條;但另一方面,懷海德又力圖建立一個包攬所有存在和現象的體系。到底懷海德是誰﹖

阿佛列・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Wikimedia Commons)

懷海德是一個「百足咁多爪」的人,他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半個科學家、科學哲學家、教育家與社會學家。而他亦是著名數學家、邏輯學家與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老師。他們兩師徒發生過一件趣聞:據說懷海德晚年曾為報章撰寫一篇文章,羅素閱後,說老師 muddleheaded(老糊塗)矣,而懷海德則說羅素 simple-minded(不成熟),那時懷海德已經90歲,而羅素是80歲,不過兩位都是典型的英倫紳士,所以「君子交惡,不出惡言」。

羅素:結識維根斯坦,是我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

事實上,懷海德和羅素二人曾攜手合作,並在學術上取得極大的成就。他們兩人曾合著《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書中力圖證明數學的基礎是邏輯法則,因而被認為是數學和邏輯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懷海德本人亦曾著《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而被人稱為「歷程哲學」(process philosophy)的創始人。

《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腳

大家可能對《歷程與實在》這個書名有點陌生,可是如果你聽過「哲學史不過是對柏拉圖的註腳」這句話,它就是出自於這本書。

這是否意味懷海德是最忠實、最激進的柏拉圖主義者呢?其實不然。他書中的原話是:「若要對歐洲哲學傳統作最保守的一般性描述,它是由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組成。」(The safest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s that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再將這句話置於書中段落的語境下來看,懷特海指的「柏拉圖」並非所有學者從柏拉圖著作中抽取出來作己用的思想系統,而是散落於柏拉圖著作的各種概念,作為一個永不能窮盡的寶庫,從來都是(而且以後亦繼續是)歐洲思想永遠的泉源。

柏拉圖《對話錄》(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過程是宇宙的常態,世界是環環相扣的整體

《歷程與實在》是懷海德的主要作品,他在其他領域的理論發展,大多基於這本著作。他在書中明確指出:世界是由所有有機體構成,而有機體之間有著相互共生的關係,它們之間時刻進行交互作用,例如水分滋潤大地,大地又孕育植物,植物又供動物食用,任一事物消失,必然直接或間接影響另一事物的生滅變化。他指出生滅變化意味著變動,變動即是過程,過程就是宇宙的常態,所以懷海德指出唯有過程即是實在。因此,人們把他的哲學稱為「歷程哲學」。

懷海德《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Free Press)

懷海德眼見西方文明在現代發展中,基於各種原因,對原本為一個和諧、有機整體的自然作出強力的切割,致使自然和人自身都趨於肢離破碎。在經濟方面,工業活動的發展和科學活動始於人和世界的分離和對立。除此之外,哲學的過度反思,也使得人和自身也出現分裂,因為反思意味住人把自己分作兩部分,自己把自己當作思考的對象,人同時成了思考的主體和客體/對象,因此造成人自身內部的分裂。懷海德的歷程哲學,主張事物之間原本就為互相扶持、環環相扣的親密關係,希望為早已遭到撕裂、分離和對立之苦的人們提供出路。他一方面試圖把人類安放在一個和諧一致的整體當中,借此消融一切對立與分裂,同時消滅一切物種中心主義;另一方面,鼓勵人們能夠在與世界的互動中,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人類在這個環環相扣的整體當中,就不存在一個中心點,就如在一張網中,人們能見到無數多個網眼,但根本不能指出那個網眼才是中心一樣。

哲學反思的兩難

事實上,試圖使人們重投整體之中,以消弭一切對立產生的痛苦,這種思想在哲學史上並不新鮮。以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比如謝林和黑格爾)為例,這派哲學主張人們需要通過揚棄對立,從而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綜合。然而相較懷海德,他們看待哲學的態度比較含糊、矛盾,一方面視哲學反思為一切對立、分離甚至痛苦的根源,另一方面卻又肯定,哲學反思使人成為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理性存在者,從而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記黑格爾誕辰250週年:關於他的時代、生平與哲學概念的9個知識

由此說來,哲學反思就恍如是智慧的開端,但同時亦是人類的詛咒,因為它,人類被逼陷入一系列、無盡的分離和對立中。依此邏輯,我們就面對以下的問題:到底我們應該按照德國古典哲學的進路作反思,因而脫離主客二分之前的共融狀態;還是跟隨懷海德的建議,重新投入到整體的世界之中好呢﹖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