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嗎?

撰文:曾浩年
出版:更新:

上次在01空間舉辦的「我們需要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嗎?」研討會,由於時間關係未能把論題完全地發揮,因此我希望以一個簡短的方式,為該研討會作一個整理和總結。

 

前言:精神分析與哲學

精神分析作為對人類精神現象的研究,比起大部分哲學理論導向的思維,限制更少,可以探討哲學由於方法論上的限制而難以處理的問題。例如,種種關係到無意識、夢、慾望等等的問題。

但是精神分析不應該成為一種「大一統理論」似的萬能藥,可以解釋一切哲學、科學和人生問題。可惜這個錯誤的傾向看似就是現在大部分嘗試把哲學和精神分析結合的人的路向。 不應該迷信精神分析,而是要搞清楚它要處理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以這個問題為基點出發。

 

存在的精神分析與傳統精神分析的差異

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同樣也是針對特定的問題出發而建立的一套理論。這個問題就是人應該如何理解自己的虛無是什麼,自己欠缺了什麼。而由於沙特對傳統精神分析在理念和假設上不滿,因此從自己所建立的本體論出發,提出新的精神分析的理念。存在主義精神分析與傳統要處理自我(self)的問題,但是,沙特認為,傳統精神分析學家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到人作為虛無(nothingness)在本體論上的自由,因此他們把人視為單純因果鏈上的環節,把一切人類行動都視為受無意識所決定,即無意識是一切意識的根本原因。但是沙特反對這個理論,因為如此一來,意識就被視為某種存在(being),而這個存在被其他存在所決定,例如風吹是草動的原因一樣。但意識並非存在,而是虛無或生存(existence),因此根本不能以因果律這用以解釋存在者之間關係的原則來理解。

由於在這個理念上的差異,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和傳統精神分析在實踐目標上也因此截然不同。對傳統精神分析而言,任務是去找出無意識中的核心創傷經驗,以及這個創傷如何引致人的一系列行動。而對存在精神分析家而言,正如我在《為何存在主義是一種命定論?》(下簡稱《命》)中說,人的一系列行動不是由任何外因或存在所決定,而是由原始計劃(original project),即一虛無所決定,因此,重點是要通過詳細地觀察一個人的客觀表現,來詮釋他自己所設定的原始計劃。

 

存在精神分析的理論困難

簡單說來,存在精神分析要面對一個內部的困難:即使我們接受人的本質就是虛無,只有通過原始計劃來了解自己,但一旦這種理解進入到意識的層面,就會變質。這個困難在《命》中已經指出。如果一切有意識或在意識中發生的選擇,都不是原始選擇/計劃本身,那麼選擇就變得毫無意義。不是你去選擇,你就是一個選擇。同理,沙特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是發生在意識之中,不是意識的對象,即是說,人不是有一雙「心靈之眼」,通過這雙眼觀察和認識自已,就好像我們通過眼來看畫作一樣。不是你去認識,你就是一個自我認知本身。除去這個難以理解的結論,我們可以說,一切發生在意識內的自我認知活動,都不是真正的自我認知,正如一切發生在意識內的選擇,都不是原始選擇。

 

我們需要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嗎?

即使我們接受沙特的存在主義,和他對[他自以為理解的]傳統精神分析的批判,我們還是要面對上述的理論問題,并沒有簡單的出路。我在此建議一種修正的方法,就是保留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的理念和理論基礎-以原始選擇理解人-但放棄它的目標,即不以「認識自己的原始選擇」為最終目標。

沙特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精神分析,先不論精神分析根本不是簡單地以因果律來解釋人的精神現象,精神分析也不認為分析的目標是要「認識」自己,要去找出什麼原因或真相之類的抽象東西。它要處理的,是主體的苦厄(suffering),而認識自己的存在(existence)不一定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精神分析不是一套純理論的建構,而是一套臨床的實踐經驗,它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解釋」,而是要「解決」。而沙特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雖然嘗試突破哲學的純理論傾向,但最終還是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了。

而關於認識、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和矛盾,就留待下次研討會再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