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專隊跟進被捕青年 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下)
三、被捕青年的情緒輔導
除了司法上的支援,予以被捕群體及其親屬情緒心理上的支援和幫助,亦是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的必要之舉。面對調查和起訴,青少年容易感到迷惘、徬徨和受壓,更可能因此與家庭成員發生衝突,引發更大危機。在這段時期,適時的介入和支援,將幫助他們轉危為機,得到正面的發展。
青年被捕後所需的支援是多方面的。例如,部份被捕青少年及家人同時面對情緒困擾,經過社工評估後,可於短時間內轉介至精神科醫生,接受全面評估及治療服務,後續更需要學校、心理諮詢師的配合。因此,針對被捕青年及其家人的情緒支援,需要的是精神科醫生、律師、臨床心理學家、專業人士、學校和社工等多方專業團體發揮各自專長,配合協作。
實際上,在社會福利署下的社區支援服務計劃有提供類似的服務。在社署認可下,有五個非政府機構分別為全港各區接受「警司警誡的」兒童及青少年、被捕青少年及他們的朋輩提供服務。只是考慮到因反修例運動被捕的年輕人人數眾多,再加上目前社會的緊張關係,可考慮由社署牽頭出資,組建跨專業協作團隊。
這支專門負責被捕年輕人的新團隊,一方面可從社署下社區志願服務計劃中的五個非政府機構中抽調專人負責統籌,另一方面可從民間相關團體中聘請專家和工作人員。例如城市大學的黃成榮教授及「守望計劃」的部份成員,在過去就針對被捕青年的輔導服務進行過研究與嘗試,並取得一定成效。他們的經驗和建議,將會對整個團隊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守望計劃是香港青年協會2014年開展的為新界南區10至17歲被捕候審的青少年和其家長,以及涉案的受害人提供支援及即時介入的服務計劃,包括輔導服務、認知行為治療、親子溝通訓練,體驗式學習和鼓勵他們多參與不同活動。
團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幫助。年輕人被捕後,即時由社工、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進行危機諮詢與評估,而這份評估亦可以用作之後法官量刑的參考之一。這部份亦可與法律支援相配合,如果當事人願意,報告可提供給予警方、律政司或法官考慮,作為第一類被捕青少年是否符合「警司警誡」或「簽保守行為」條件的參考,或者作為第二類青少年被判罪名成立之後的求情依據。計劃亦應在不同階段為參與者提供詳細的社會心理評核報告,準確反映出青少年的社交及心理進展。
在被捕後,年輕人及其家人可能會面臨各種狀況,需要對其家人予以情緒和精神健康支援,包括精神健康評估和治療,以及提供支援輔導及親子關係重建等家庭方面的支援。對於情況比較輕微的家庭,可以社工負責由家長小組提供家庭支援,改善親子溝通技巧、鞏固親子關係及情緒支援。經社工評估後,被認為雙方需要更進一步支援的家庭,可以轉介至香港復和綜合服務中心(國際復和實踐機構於香港唯一認可,且持有「復和會議主持證書訓練」的機構)進行家庭復和調解。目前復和綜合服務中心復和調解收費為每個個案3,000港元,政府可因應具體情況,提供必要的財務支援。
同時,團隊亦應考慮對被捕者人生意義重建、興趣培養、生涯規劃及技能訓練等方面予以支援;另外,可以綜合現有一些機構提供的不同項目,針對反修例被捕青年的特殊背景和需求,制定出更切合年輕被捕者需要的服務項目。
四、進修與就業的更生支援
當然,在生涯規劃及技能訓練方面,更主要仍需懲教署予以相應的配合。此次被捕者中有不少學生群體,更不乏專上學生。教育局表示,截至5月,約有2,000名專上院校學生被捕。因此,針對他們入獄後的學業與工作銜接,需要懲教署與教育界、勞工處和僱主團體共同做出努力。
目前,懲教署的成年及青少年在囚人士課程對於心理學、會計等較專業的課程涵蓋不足。21歲以下考完中學文憑試(DSE)的囚友,因不能再修讀DSE班,又沒有再培訓計劃可供報讀,只能在獄中修讀約中三程度的高中預備班的情況。一些專業課程內容更是蜻蜓點水,比如心理學課程便鮮少涉及基本理論。再加上「案底歧視」,一些學歷水平較高,想要從事心理學、會計、文員等專業工作的囚友,明顯更難與社會接軌。
因此,在課程上,懲教署需與教育局協商,如何讓考完DSE的囚友能夠在獄中進行大專、大學課程,同時更要與教育界人士合作檢討目前的更生課程架構,在專業課程的內容涵蓋與課程設計上,滿足較高學歷人士的進修需求。這包括一些具體的細節支援,比如商討在保安許可的情況下,讓囚友使用可有一定程度上網的電腦輔助學習,這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尤為重要。又比如檢討目前「每月六本」外購書籍規則中,學術書籍應否包括在內。
在謀求工作、與社會的接軌上,懲教署可以參考英國的更生政策,即聯合勞工處與僱主團體設立合作聯盟,持續鼓勵及推動各行各業的僱主參與聘用更生人士,當中包括政府部門與僱主團體共同設計及推行新的技能訓練內容,以協助在囚人士日後有效融入就業市場;同時,允許在囚人士在出獄前就能獲得僱主聘用,令他們在更早階段融入社會。
此外,政府可以資助目前社會上已有的更生人士友好企業,例如成立於2013年的「導航會計」,便是香港少有的專門為更生人士提供文職工作的公司。公司成立七年間,共聘請過23名釋囚人士,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不過,這類公司在市場競爭上略為「輸蝕」,「導航會計」便曾在倒閉的邊緣,因此,政府應扶持、資助這類公司,幫助較高學歷的囚友融入社會。無論是課程架構升級計劃,又或是改善高學歷囚友的工作銜接安排,都不只有益於處理此次反修例案件,長遠更有利於香港社會的平等、融合。
時隔一年,有人或認為大型衝突的頻率見少,而且《港區國安法》已正式實施,社會將會回復和平。然而,這忽略了底層仍未癒合的撕裂。香港社會走到今天,示威主題牽涉愈來愈廣,政府若一味強硬應對,恐怕會出現反效果。幫助青年不是立場之爭,而是為了社會的和解與未來。予以年輕人更多的法律援助,更柔性的勸導處理,給予他們更多的情緒疏導和幫助,不只是「畀個機會後生仔」,更是給香港社會一個和解的機會。
事實上,如何處理社會矛盾、修復撕裂關係,是很多社會都面對的棘手問題。有些地方主張「轉型正義」的概念,通常由調查真相、促進和解等方式,從歷史、司法、行政、賠償等多面向促進和解。香港不少市民對獨立調查格外堅持,其實也是相近的理念。無論如何,我們對於一年來的矛盾和衝突,都應該以更具高度、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反修例示威中的違法案件不僅僅是司法案件,更是社會問題和情緒的積壓表現。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司法檢控就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香港01》倡議政府和各界協力,從支援年輕人開始,開啟社會和解之路。
上文節錄自第22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6日)《 設專隊跟進被捕青年 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幾乎預示着本地「港獨」思潮末路。本土派「國師」陳雲宣布退出香港社運,為此作了註腳。然而,這股激進思潮從何而來?如何將香港拖入政治撕裂的境地?今後又將往何處去?
細審《港區國安法》,不難看出條文基本上以中國《刑法》作為基礎,可謂是中央在法律層面嘗試統合「一國兩制」差異的首次嘗試,不管隸屬任何政治立場,都有必要冷靜理性看待這條新的香港法律。
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年後的今天,被捕人數直逼9,000,面臨法律檢控,當中多為年輕人。僅靠刑事後果未必能令年輕人守法,《香港01》倡議在法律、心理和社會關係層面支援年輕人,幫助其解決問題,真正修補社會撕裂。
【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