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補選】論壇亂象叢生 選舉論壇應該「論」什麼?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結果出爐,不論是政治素人還是政壇元老,在選舉論壇中始終不能擺脫泥漿摔角式的口水戰。用城大學者張楚勇的話來說,便是掛羊頭賣狗肉:「香港選舉論壇的功能,根本是搞『選舉』多於做『辯論』,只是設一個場地來讓他們搖旗吶喊,恍如造勢大會。」他對此嗤之以鼻。承接前文,香港選舉論壇發展至今亂象叢生,可謂是種種畸形制度造成的惡果:公平原則下催生了一批攪局式候選人在論壇中興風作浪;香港任何政黨在選舉中均無機會成為執政黨,所以各主要候選人便不會將政策議題當作辯政的重中之重。如此一來,選舉辯論的未見澄明,亦似乎是讓人灰心的必然,但並不代表要讓辯政質素繼續沉淪。那麼,怎樣才屬理想的選舉辯論?
【九西補選】香港的選舉論壇 為何由理性討論變成情感宣洩?【九西補選】選舉論壇的公平原則 真的能做到公平公正?
致候選人:要辯政必先研政
「在一場選舉辯論當中,如果論據不堅實、事實不準確,是很容易暴露出來。高水準的論壇是可以聽得出彼此的差別,然後背後的理據到底是什麼。但是,綜觀香港的選舉論壇,只有很少數的發言可以做到。」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觀察過英國的情況後,覺得香港的選舉論壇不值一哂:「我對香港自從有選舉以後的論壇基本上都很失望,如非必要,其實都不會看。」在他眼中,香港的選舉論壇只是淪為互相標籤的上綱上線之地,真正的政見碰撞卻無從講起。
張楚勇認為,一場理想的選舉論壇應是辯論政策多於宣示立場,才能真正讓選民有所得着。他介紹,英國的選舉電視辯論,便是以「政黨為本」來辯論全國性的政策,而並非以「候選人為本」來討論個別選區的修橋蓋路。雖然英國可以透過選舉選出執政黨,香港不能完全與其相提並論,但他慨嘆香港候選人辯論所爭持的內容過於短視:「就以今次的九龍西補選為例,來來去去都是攻擊陳凱欣沒有記者風骨、爭論李卓人究竟有沒有入房屋委員會……但對於政策的進一步認識,好像未來十年建屋計劃這些,根本就沒有人去分析。」他形容,這些低水準的辯論令香港政治「無趣無出路」,乏善可陳。
候選人忽視政策討論,固然與香港的制度局限密不可分,但疏於鑽研政策,不僅讓選舉論壇辯無可辯,進入議會亦只會淪為宣示式監察,對政策缺乏全盤想像,最後只能在優良議政的核心外圍打轉。
對於主流候選人來講,實質去討論及鑽研一些政策是回報太低。所以到後來你會看到,一些政策帶動、嚴謹的數據分析,甚至新的政治觀點,主要都不是從立法會中產生。
張楚勇提出「回報論」來形容主流候選人的狹窄思維:「對於他們來講,實質去討論及鑽研一些政策是回報太低,自己不能落實、媒體不報道,又取不到選票,最重要連公眾都看不明白!讓他們改善的誘因幾乎等於零。」他哈哈一笑,道出無奈之處:「所以到後來你會看到,一些政策帶動、嚴謹的數據分析,甚至新的政治觀點,主要都不是從立法會中產生。」這個現象何嘗不是向香港議政者直線打臉?有理想、有願景的候選人,需重新叩問,議政的「底氣」應何所依仗?
給選民:勿墮理性的無知
「今時今日要達到高質素的投票,已經不是單純直接地選出賢能的候選人,而是制度、政治文化等相互交織的產物。」張楚勇稱,現在的選民都不相信投票是可以改變局面,轉為立場先行,立場一致後便來者不拒,但求「保住一席」。在這種情況下,得票高低便與候選人質素未必有太直接的關係,候選人亦從而怠於打磨錘煉好的政治綱領來吸引選民。長久而言並非一個健康的選舉文化。「所以我並不喜歡別人說什麼『含淚投票』,要不就投票,要不就不投。」
曾主持過多場立法會選舉論壇的資深傳媒人謝志峰則寄語,觀眾應該改變「牛肉在哪裏」的既有思維,讓整個城市對選舉論壇,乃至選舉的討論不要流於表面:「其實現實主義和效果論一直圍繞我們的觀眾,大家會覺得『做得到先傾』、『做唔到免談』。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便覺得選舉論壇『講多無謂,唔講喇』,不會主動對議題挖得很深。」他認為,當觀眾普遍對選舉論壇開始有質的要求時,長遠便能迫使候選人改變「靠惡靠窒」的辯論伎倆:「當觀眾開始主動判斷候選人在論壇上的各項表現,從而以選票作出評分時,便可以令他們有所忌憚,不再流於純粹的『打爛仔交』。」
上文節錄於第13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26日)《選舉論壇劣幣化 公民社會進步難期》。
「請給我優質選舉論壇」系列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